原标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嘉宾档案
肖群忠,男,汉族,1960年3月生于陕西彬县,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曾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与文化》等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民众传统人生智慧》《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孝与中国文化》《中国孝文化研究》《道德与人性》《伦理与传统》《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贞观政要评注》《天职与敬业》《公务员道德概论》等多部。
近二十多年来,民间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持续不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四次重要的讲话中,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很多重要论述。从而把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五四”时期受到某些激进知识分子批判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何以在将近百年之后,又再次受到中国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传统美德究竟还有无时代价值?
■ 珠玑妙语
★道德无处不在,礼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礼治秩序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情态。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
★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如果能充分汲取传统美德的精华,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一定会极大地改善身心状态,确保自己安乐无忧。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什么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指传统道德中那些以时代标准衡量,在今天仍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容。而传统道德一般是指我国先哲创造的(以1912年前儒家道德为核心)并在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践行的道德。道德文化,不仅属于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实践文化,民众在实践中的补充发展与实践,才形成了全民认同的普遍的优良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种学术的共识和定见。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智性”主义、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国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儒家文化更为关注现实人生的问题,人伦关系、社会治道、修身养性、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这是儒家学派所着力关心的问题。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
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地把“道德气氛特重”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 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也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大学》是儒家学说的一篇纲领性文本,其三纲八条目和其内圣外王之道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学说以道德为本的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学说为学、修身和治世的三条根本原则,也称“三纲”:即为学的首务在于弘扬我们人性中光明的道德,并用这种道德去推己及人,亲近影响民众,使人民日新其德,成为新民,从而达到社会和人生的至善境界。三纲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要通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贯彻落实,而其核心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伦理道德不仅是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相较于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也为儒家所推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人们实际的交往和生活中,道德无处不在,礼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礼治秩序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情态,就连艺术音乐也是与道德相联系的,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乐者,通伦理也。”艺术要“文以载道”“诗言志”,乐教重在发挥“正人心”的作用。礼乐文明是紧密相联系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吃喝住穿,节日民俗,甚至我们的名字都体现着这种道德价值至上的导向。如,大家就会发现中国男性的名字很多是以儒家的伦理范畴命名的:如仁、义、礼、智、信、孝、忠、温、良、恭、俭、让、儒、德等。
我们居住的四合院,什么辈分的人该住什么方位的屋,这本身就是伦理秩序的外在体现。中国人的人生礼仪如生日、婚礼、丧礼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表现。如过年,不仅是一个综合节日,而且首要价值是省亲和祭祖,清明节不仅是在开春时节的踏青,也是去祖上坟地行孝。四时上坟体现着我们的孝道伦理。九九重阳体现着我们的敬老伦理。传统戏曲、弹词等都体现着道德教化的内容。文学是人学,如果我们把四大文学名著的章题做一个统计的话,会发现“孝”“义”“忠”“仁”等道德范畴会大量充斥其间。
这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和取名文化现象,都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崇德向善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对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对生活,不忘忠厚传家;对官员也要求“有德者居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