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演变与三大时代价值(3)

核心提示: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在剔除糟粕、不断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认识其价值为理论前提。

1.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

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群众基础,易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中国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求大同和奔小康理想的现代发展。因此,将中国梦与大同、小康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强大力量。

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统忠德虽然有忠于君主之臣德的糟粕成分,但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西、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等。这些先贤事迹之所以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世代传诵,就在于这种忠德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传统忠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为国出力、爱国报国,同时,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为其兴旺发达尽心竭力。显然,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把中国梦落到实处。“执事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古代,“执事敬”即敬业作为起码的社会道德,受到人们广泛遵守。如在政治领域,敬业、不懈于职,不仅是对臣下道德的要求,对于皇帝也如此——作为皇帝,要以谨慎态度对待王事,要主一专心,要勤奋、谨慎地处理政事。在经济领域,要有尊重职业对象的观念,比如,“买卖不成仁义在”,就遵循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经营道德规范。在文化、生活领域,尤其是师德与医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敬业的优良传统。如师德上的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医德上的以医达仁、救死扶伤、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等等。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更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