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5)

核心提示: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依托城市群的经济带、经济区布局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也将呈现出专业化、区域化和特色化的布局特征,因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提质增效与发挥更大价值的新契机。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围绕城市群、产业带的新格局规划和布局,积极搭建跨区域合作组织平台、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规则和政策工具、深入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提高跨区域协同治理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正在成为各地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以文化的特色支撑起产业的特色,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地区经济发展壮大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中小城市文化产业日趋专业化,产业分工出现了区域化。在我国中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历史形成的专业性特色文化村镇,就可能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演变成特色文化产业集中的城镇,在保留延续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拥有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人群、信息的汇集,走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推动城镇化的良性轨道。

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探索跨区域协同推进的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融合,探索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把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东部地区资本富集和产业转移结合,建立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项目化、品牌化,尽快建立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以文化资源项目化、品牌化中积累的有形无形资产做好新型资产评估打包,最终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与资本对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产权化,实现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特色文化资源产权化过程,实现了自由流动资本与固定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突破了区域边界,盘活了特色资源,弥补了资本短缺制约,推动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发展中的文化生态平衡,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文化生态既包含历时性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有意义的场所,也包含凝结着时间价值形成的空间关系,特别是一些有形文化建筑的空间布局。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支撑,对于推进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开发出独特产品或服务项目,才能够获得市场认同,产生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翼,李慧.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N].光明日报,2015-1-24.

[2]方烨.经济带成“十三五”区域战略重心[N].经济参考报,2015-3-20.

[3][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A].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74.

[基金项目] 国家行政学院2014年院级招标课题“我国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4ZBKT004)。

[作者简介] 高宏存,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特色文化   产业发展   跨区域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