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符合产业升级趋势
将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遵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选取具备产业发展特征的优势文化资源板块进行产品项目开发。“一路一带”成为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深化的新思路新格局,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了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和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一个庞大的战略性系统工程,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在整个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为特色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历史性契机。
(一)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区域布局”走势
文化产业“跨区域”互动发展符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特点和趋势要求,有利于解决当前区域布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符合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顺应“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文化产业“跨区域”互动发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跨区域”空间流动。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才能解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发挥各地域文化产业优势,实现文化生产力集约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均衡化,缩小文化经济水平的区域差距。
整体而言,过去十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惯常采用的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板块划分,在经济政策落实中情况不及预期,针对性效果不明显,未来十三五时期区域划分将会为经济带、经济区概念取代。特别是“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规划陆续出台,校正了以往区域经济支撑点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更加有利于经济转型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新的经济带、经济区理念将进一步明晰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经济带将成为十三五区域战略重点。有学者认为,从四大经济板块转向经济带、经济区建设,可以加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优化区域分工,实现东部加速转型升级,中部形成大的制造业中心,西部能源产业更加优化发展的整体目标。作为经济发展重要门类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在区域调整格局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出专业化、区域化和特色化的布局特征,围绕城市群、产业带的新格局规划和布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各地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视角。解决目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空间布局问题,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进行跨自然区、跨经济区、跨行政区的区域流动,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划划定的“行政管理区域”,突破现有“行政区经济”瓶颈,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好特色资源协同发展,就成为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文化产业空间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推动特色文化产业跨区域互动
区域互动的本质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美国经济学家胡佛说:一个区域,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域,就在于区内有一种认识到某种共同区域利益的一般意识。“区域利益的一般意识”即是区域的内聚力,是区域形成与演变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决定了区域的规模和边界。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一个城市的产业区、一个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跨区域”互动发展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一般意识”基础之上的各种不同等级的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提出,不仅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格局,而且将对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
1.从资源配置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跨区域互动,能实现多地区之间的文化资源互补与共享,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调动组织和人员的创造性。“共享”是跨区域互动发展的基础,包括共享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渠道、共享人才,通过在“共享”基础上的各类资源的配置,使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使效益最大化,最后实现利益的共享。
2.从产业发展规律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跨区域互动,有利于实现产业横向竞合和纵向延伸,做大总体规模,产生多方共振,实现多赢互利。跨区域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实现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减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通过城市与乡村的跨区域互动辐射,减小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文化产业生产方式转型,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从实践上看,我国已经有文化产业的跨区域互动的意识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川、渝两地签署了《加强川渝两省市文化合作,共谋文化发展的协议》、《推进两省市广播电视业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和《加强两省市旅游合作的协议》,2011年又签署了《重庆市成都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了成渝两地工作交流协调机制。2011年10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区市签署《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三大跨区域文化平台(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平台、文化贸易平台、文化服务平台);五省区市中小文化企业信用将互联互通;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将联防协作。2011年12月,闽、浙、赣、皖四省及福州市签署《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框架协议》。2012年9月,深圳、东莞、惠州三市文化主管部门签署《2013年深莞惠文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文化活动、文艺创作、艺术展览等七方面深入开展跨区域合作。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五市一区2012签署的《闽东北经济协作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根雕创意设计研究基地、名家创作基地、文化创意园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共同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总体上看,各地虽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跨区域文化产业协作仍然不够深入,区域之间尚存在诸多协作壁垒,需要进一步探索跨区域协作的方式、方法和机制,充分发挥区域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