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4)

核心提示: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依托城市群的经济带、经济区布局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也将呈现出专业化、区域化和特色化的布局特征,因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提质增效与发挥更大价值的新契机。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围绕城市群、产业带的新格局规划和布局,积极搭建跨区域合作组织平台、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规则和政策工具、深入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提高跨区域协同治理水平和质量。

三、以管理机制创新推动“跨区域”发展

由于区域文化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是文化资源的空间依赖性,即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文化空间,这种不同地域空间自然禀赋的差异使每个区域自成特色。区域特色文化经济正是以区域文化资源差异为依托,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进行,地域空间的不同,不仅意味着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和约束,而且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对发展模式的约束。受地域文化资源类型及数量的影响,区域有着不同的产业选择,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如何通过文化资源整合来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将关系到当地文化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前途。

(一)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平台

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一定区域历史性形成的特色文化资源,保证开发利用中的一致性、完整性,避免无序竞争,造成人为割裂破坏,需要在跨越了行政区划边界,在一定文化区域内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组织平台,负责组织、研究、规划区域文化发展产业发展中的共同问题。虽然这些年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一些突破行政边界的文化生态示范区、十二五时期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示范项目。但就全国情况而言,大部分资源依托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区域,还没有很好的建立一种跨区域合作模式。现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同地区要抓住快速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撬动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的新平台,依托国家协调机制的建立整体推动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从文化事业到特色产业,从特色资源整体性保护利用到差异化利用好文化资源,以规划统筹带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正在探索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统一规划,既包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开展的一体化,也注重结合各自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差异化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此,建立了区域文化发展协作会议,共商区域文化发展的问题。当然,推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组织形态和模式,完全可以纳入区域整体组织架构中,作为一个专门性组织平台,至于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二)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规则和政策工具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除了建立特定组织保障,无论是设立专门性机构部门还是协调性议事机构,还要做好顶层设计,比如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门性规划,以此作为指导约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引性文件。但更要做好运行机制的周密安排,确立具体规则和政策工具,从而保障区域发展规划执行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比如国家层面推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战略规划,就着眼于中西部地区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发展,除制定国家级规划作为顶层设计,还考虑突出有关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实施和推动文化项目落地。把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工业制造、建筑设计、文化体育等区域特色文化门类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国家重点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库,促进多领域交流合作。在机制建立落实过程中,不仅强调了各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还特别指出要加强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更大范围内调动各层次机构和社会主体的力量。作为国家战略实施,既有规划也有项目扶持,似乎能够较好地推动跨区域协同,但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级战略还是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都需要在机制建立后完善政策工具,把政策制定、实施、监督、评估作为推动区域协同效果的社会评价内容。为此,需要分别建立不同的工作团队和专家小组,开展专业性工作,提供技术性专业性分析工具和评估报告,督促跨区域协同的实施和效果监督,把跨区域合作发展放在了整个社会层面而不是局限在政府内部,放大了合作成效和执行力度,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从而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设计目标。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特色文化   产业发展   跨区域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