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应该重视对话平台的建设。评论家和创作者、受众、媒体几方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大家所能得到的信息会更加丰富,也更能彼此激发。
这几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做了一个特别好的事,成立了“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资助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这促进了媒体对评论的很大关注。我平时不怎么看沪剧,但我通过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资助的媒体评论,了解了《挑山女人》这出戏。所以,评论平台的主动出击很重要。
文学评论平台的建设,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对话平台的建设。思南读书会从第1期做到现在的63期,能够同时获得嘉宾和读者的双重认可,就是因为提供了一个对话的空间,把大学里的专业学者、从事一线文学创作的作者、媒体还有普通读者聚合在一个空间里。大家为了能够将观点表达清楚,就会寻找一种四方都能接受的声音和语言来表述。我们谈论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戏剧,往往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评论家直接去写评论,与几方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得到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大致计算了一下,思南读书会63期,上海的媒体基本上每一期的评论在10篇左右,一年下来,这个数字是巨大的,再加上一些网络媒体,传播效果会变得很强大。所以,上海需要更多这样的对话平台。如果以后有好的剧、好的电影、好的书,不妨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先通过几方构建这样一个平台,把各方的声音聚拢起来。
现在还有一个吞吐量很巨大的东西,就是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所发出的文章传播转发的量大得吓人。《文学报》在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推送过一篇微信文章,帮我们找到了100个优质的阅读公众号,每个号的粉丝都是数以万计的,甚至几十万的,它们所能带来的传播力值得重视。所以,我们除了做专业事情之外,应该学会去整编或改编这些力量。这些自媒体的声音,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成为我们众多声音频道的一种?一旦能为我所用,空间非常强大。同时,上海拥有很强的青年文学梯队,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接纳青年人的叙事方式和观念。上海青年文学队伍在全国是一流的,应该有这种底气。此外,上海需要一本专门的文学评论核心期刊,这对建立评论高地很重要。
许多批评先说一些赞美之词,再点缀一些不足之处,这变成一个套路。鲁迅说过,“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这当然也会有益于读者和观众。至于究竟是说好说坏,谁先谁后,谁主谁次,评论家实事求是就好。
上海文艺批评应该有自己的气魄,上海文艺批评的气魄。首先,就是如何处理上海一地和全国性文艺批评的全局关系。这一点上海一直做得比较好,上海文艺批评的成绩也与此有关。无论在人才培养、批评阵地的建设和批评的话题设置上,都不太局限于上海一地。所以,上海的评论能有目前的成绩,与这样的气魄是有关系的。应该看到,上海的文艺创作、批评与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有天然的相通。看不到这一点,很容易失去海纳百川的上海魄力。
文艺评论离不开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高校为主的评论资源长处是学术性、权威性,历史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但也有短板,很多高校培养的评论人才,那一套学术话语在学术会议上发言是很好的,但如何公布于众、与媒体交流、与艺术家交流,要给他更大的空间,脱下学术外衣,进入文学艺术场。第二块是作家协会,这两年由于上上下下的重视和扶持,上海作协的评论队伍和评论活动也非常活跃。比如思南读书会做得比较活,是直接向公众、读者开放的,互动过程中会不断地接受反馈,评论在“面对面”的时候能够自己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