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在促进创作,促进出大师、出新人,促进文学艺术更有社会影响力、更有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24日,上海举行第四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就如何加强、改进和活跃上海的文艺评论,如何营造环境和氛围,促进文艺评论和创作、媒体、受众的联系,加强文艺评论家之间的交流,努力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破解之道。
——编者
创作与评论是一对缺一不可的翅膀,缺了哪一只翅膀都飞不高;也好像两条腿走路,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评论不能缺,缺了对创作的导向、对市场的引领、对观众的培养,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提升评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应当特别加以关注和改进:文艺界本身对评论的重视程度,媒体平台搭建,批评生态营建和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
上海的文化品位是多层次的,从大众化文化到高雅艺术,各个层次齐备,在全国的影响一直是公认的。但是这几年,从批评角度来讲,特别是专业批评,大家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戏剧评论与戏剧市场、戏剧创作、观众消费不相称。其次,评论与上海文艺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的实力不相称。
文艺界或者我们通常说的业内,我认为对评论的重视度还不够,往往重视创作,轻视评论。往往是用票房来代替评论。有些作品票房也许看起来不太好,但确实是个好作品,这就需要评论去引导观众去欣赏。评论是对观众的一种培养。另外,还有以奖代替评论的现象。当然各种各样的奖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现在有的评奖似乎把手段变成了目的,以为有了评奖就不需要评论了。
其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创建一些有品牌性的评论栏目?就像《纽约时报》剧评那样,剧团头天晚上上演一出新戏,第二天一早,《纽约时报》的专家评论就刊发出来了,不仅读者很乐意看,甚至是剧团主创也等着看,因为这些评论很客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说,媒体对评论队伍的建设、发挥评论的影响力,都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尽管网络上面各种声音都很活跃,也出现了一些剧评人,但他们再有影响力,还是比不过传统媒体的,毕竟两者有性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的传统媒体在文艺评论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再次,就是文艺评论的生态问题。习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一下子,就点出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不讲真话。无原则地评论,要么吹捧,要么一棍子打死。有些评论不是就这个艺术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去探讨分析,而是在各种外来利益因素、炒作因素、人情因素的裹挟下评论,这不是一个评论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第二,讲道理也很重要。网络上现在很多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吐槽式”的,这是不可取的。我们不是不允许批评,但是要讲出来为什么,理性地谈问题。文艺批评不是简单说戏好戏差,而是要指出具体是哪里好哪里不好,这个工作应该由专业评论家来做。不得不说,有些所谓的明星大腕被一些人给宠坏了,好话听得太多,所以就听不进批评,一听就跳起来,对于创作本身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评论生态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还因此把评论家与创作者的关系搞得很紧张。由于批评的生态失衡,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不高兴;而从评论家的角度来讲,也不高兴。当然从批评角度来讲,也要讲道理,不是简单化地下论断。评论与创作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最后,怎么样进行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不能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光靠号召,甚至于光靠奖励来推进评论工作。去年新成立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据说也在筹备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评论家有了这样一个平台,真正能够团结全市的评论工作者,可以整合资源,真正地形成一支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