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激进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毒药

澳大利亚华人学者,作家

如果权力是最好的兴奋剂,那么失控的公权力则是刺激激进主义的最好的兴奋剂。

转型是痛苦的,甚至是血腥的。

大清帝国政改所收获的第一个结果,是公元1905年9月份在北京CBD爆炸的一颗自杀性炸弹,直接造成了二十四人伤亡,北京城内风声鹤唳。刺客是二十七岁的安徽桐城人吴樾,秘密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及其“暗杀团”的成员。这个“暗杀团”中,还有另一位日后更为著名的安徽青年,名叫陈独秀。

袭击案的次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谈话:“这起可怕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开始走向复苏的时刻,十分不幸。毫无疑问,肇事者以及他背后的团伙,应该对此罪行承担完全的责任。在中国有两个党,一个是‘改革党’,它希望从西方文明和模式中汲取借鉴好的东西,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谋利益;还有一个党,就是你们所说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蔑视一切原则,无论是政府或是别的,嫉妒和仇恨推动着他们每一言行。正如刺杀你们总统的无政府主义者一样,他们寻求的仅仅是破坏。最近的事件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学习外国政治模式的举动,深深地激怒了他们。”

《纽约时报》则揣测说:“可能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北京执行改变中国人宗教信仰的任务,为中国刺客提供了炸弹。确实,炸弹在中国是如此新鲜的事物,足以令人想到幕后是俄国人在训练中国人投掷,其本身就是外国人幕后策划和协助的证据。”

这不是大清国所发生的第一起激进主义者搞的恐怖袭击,但却是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一次,也是西方舆论将其与俄国激进主义联系起来的第一次。

与九个月前圣彼得堡的局面相比,北京的这颗炸弹简直如同爆竹般渺小。1月22日,圣彼得堡二十多万人前往冬宫外广场示威,遭到军警的实弹射击,死伤惨重,史称“流血星期日”。这一事件引燃了整个俄国,各地暴动纷起,民族冲突、阶级冲突纠缠交错。

“流血星期日”之后,远在日本的梁启超发表《自由乎?死乎?》,对这一惨剧进行了报道和述评,并感慨道:“改革事业,如转巨石于危坠,非达其最终之目的地不止。”

沙皇当局的反应还是相当及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立即撤换了内政部长,并组建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彻底调查流血事件及导致工人大罢工的深层原因。这个调查委员会,破天荒地邀请工人代表参加,但因激进党阻止民众与政府的合作,导致调查委员会无疾而终。

沙皇的政改迅速地展开了。3月,发布了《布雷金诏书》,准许成立咨政团体、包容各种宗教、开放语言自由等;5月,允许召集成立人民代表会议(即“苏维埃”);8月,批准成立国家杜马(即国会)的成立……最终,在北京的炸弹炸响后的一个月,沙皇发布了“十月宣言”,明确宣布“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激进主义   毒药   雪珥   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