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首先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根据测算,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2015年-2020年间,GDP年均增速需要达到6.5%
●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加积极,可以考虑适当扩大赤字规模,适度提高赤字率。
●近期央行进行了降准、降息,这是应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通胀、流动性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变化的正常、及时的举措。未来,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角度看,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宜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员周景彤近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表示,对于经济新常态,社会上有些人认为经济要低速增长,甚至不需要关注经济增速,这是不正确的,新常态不是说不要经济增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关键。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引导好市场预期,坚持区间调控,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引导市场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2%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新常态也要保证稳定增长
周景彤认为,在三期叠加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上平稳,呈现出增长放缓、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民生改善四大特点。
经济增长方面,2014年GDP同比增长7.4%,其中四季度GDP增长7.3%,基本实现了政府确定的目标,也好于市场预期。从近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物价、进出口数据来看,预计今年一季度经济还将有所回落。“我认为,我国经济减速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也与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有关,不宜过分解读和担忧。”他说。
结构优化方面,2014年消费增长1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通讯设备、网上消费、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等热点持续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9%,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第二产业7.3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方面,劳动生产率在显著提高,2014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7%,单位GDP能耗下降4.8%。
民生改善方面,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比较突出而又值得警惕的动向和风险包括: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缩风险上升,地方债务进入偿债期,外部因素冲击(大宗商品价格、货币政策分化、国际资本流动、地缘政治、全球经济一体化等)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