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国家舆论和东亚某些国家舆论中,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渲染、夸大、曲解中国发展会带来威胁的“中国威胁论”。这股所谓“中国威胁论”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或消失。相反时至今日,“中国威胁论”还会随着和中国有关或无关的事件以各种形式出现。“中国威胁论”虽然是一股国际舆论,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发展环境起了破坏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应对。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 内涵 实质 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威胁论”主要指西方国家及受西方国家舆论影响的某些国家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会给本国、某一地区及世界带来威胁、动乱和麻烦,并由此形成的一股国际舆论。该股国际舆论因为渲染、夸大、曲解中国的发展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威胁,而被称之为“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不是冷战结束后才出现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就时有出现。不过,由于时代不同,“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内容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前半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中国威胁论”主要宣传中国向外传播社会主义、输出意识形态会带来的扩张威胁;第二阶段:冷战后期,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91年底冷战结束前。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国力较弱,人均国民收入国际排名很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要走相当长的道路,成为威胁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威胁论”有减弱趋向;第三阶段:冷战后时期,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一直延续至今。这阶段“中国威胁论”的特点是,以美日两国为主导,以东亚地区为重点,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和平发展起阻滞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执行对华敌视乃至遏制政策,发动西方国家舆论宣扬“中国威胁论”,这是“中国威胁论”得以兴起的政治原因。这样的宣传攻势不只针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一些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发起。
“中国威胁论”在东亚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1991年底,苏联超级大国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美苏对抗的严重局面不存在了。冷战结束对世界和东亚国际格局有重大影响,亚太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符合亚太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正常发展,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美苏在远东的对抗不存在了。日本的国际安全环境大为改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但是,美国为了维持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需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为了继续维持日美同盟,需要为这一同盟选定一个新的对手。尽管这几年在美日政府文件中没有点名,但实际已经确定了日美同盟新的潜在对手—中国,美日主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将可能成为日美控制亚太地区的障碍。因此,他们要用日美安全同盟体制牵制中国,采取联合行动对付中国。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延续至今约20余年的“中国威胁论”,以东亚地区为重点,以美日为主导,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波“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内容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