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新亚欧大陆桥初步开通以来,陆续得到世界组织和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陆桥干线不断完善、升级、延伸、扩展。如世界银行采取实际行动推动陆桥的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世行提供350万美元贷款,支持中国的“集装箱追踪”项目。亚洲开发银行提出了“亚洲高速公路”方案。联合国亚太经委会(ESCAP)提出了“新钢铁丝路”方案。中、俄与中亚五国批准开发利用经友谊关-阿拉山口边境通道的“国际铁路干线计划”。欧盟提出“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方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联合国贸发组织在安卡拉召开中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动议技术会议,探讨欧亚交通走廊问题。在亚欧首脑会议上,马来亚西总理马哈蒂尔曾提出建设“泛亚铁路”,将新、马、泰铁路联接中国昆明设想。而伊朗-土库曼斯坦铁路的接轨,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西端南线全线贯通。
但是,由于国别政策、贸易体制、交通技术及地缘政治等诸多原因,新亚欧大陆桥虽然开通了,却存在“畅而不通”的问题,并未发挥应有的物流大通道作用。如2010年中欧贸易额为4797亿美元,集装箱运量为2430万TEU,其中海运完成集装箱运量与陆桥完成运量之比为20:1,而其中新、老大陆桥货运量比例约为1:2。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50%以上到俄罗斯、北欧等国家的货物选择西伯利亚大陆桥。至于中国到欧洲的货物每年超过400万TEU,几乎100%通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运到欧洲。再如,韩国92%的货物,日本70%的货物,仍选择老欧亚大陆桥。
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出口竞争力的优势和国内高铁纵横网络的初具规模,新亚欧大陆桥纳入到了“一带一路”战略,再次获得更大发展潜力。只要政策、贸易、货币、人心通起来,这条交通、物流大通道就能真正动起来、通起来,就能全线活起来、热起来。近年来,除了从江苏连云港出发的新亚欧干线国际货运集装箱列车外,又有渝新欧、蓉新欧、义新欧三条铁路干线开通,其中渝新欧从重庆出发,通过位于中东欧的波兰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蓉新欧则是从成都出发,直接抵达波兰,义新欧则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预计这样的新干线还将不断扩展,预示着新亚欧大陆桥喜获生机,重获动力,必将发挥无限量的巨大作用,成为贯通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钢铁新丝路”。
除此之外,公路交通、空中航线、海上航线、输电线路的完善和扩展,尤其是油气输送管道和通讯网络光缆的互联互通建设,使得“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如虎添翼,助力无限。中亚五国和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油气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依托。随着全长962. 2公里、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东至新疆阿拉山口的中哈石油管道全线开通,并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石油管网和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相连接,以及中俄天然气、石油西线、东线管道的建设和开通,我国的陆上能源大通道初步建立。而作为现代通讯、网络的基础工程,“亚欧光缆工程”的建设,使得东起中国上海、西至德国法兰克福,干线加上分支全长26万公里的“网络新丝路”,把中国与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伊朗、土耳其、乌克兰、波兰、德国等国“物理”连通在同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里,其作用将是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跨境公路、高速铁路、港口航运、机场航线、油气管道、通信光缆、互联网等互联互通优先工程,打造了全新的多元立体的现代新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发挥先导作用。
鲍志成,浙江省著名青年文化学者,长期从事传统文化艺术、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关系等研究,近年涉及茶文化、网络微文化等领域,已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