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解读之一: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背后的深意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固然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迫切需要,同时,也正是3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成就累积的内在能量,为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实力和底气。
首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实现进步繁荣、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相融通,站在人类命运和道义责任的制高点,自觉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国际道义和责任义务,提出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经验与成果,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带一路”新丝路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全新之路,也是对接连通“世界梦”的有效途径。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作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进入21世纪,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如何巩固和平发展,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的共识和力量,增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亚洲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是筑牢“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坚韧纽带。
“一带一路”是一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东面发端于中国,向西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西两端牵着亚太、欧洲两大经济圈。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在共同建设的未来,“一带一路”无疑将释放更大的活力,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心愿,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
其次,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济发展蓄积的相对优势,集合成巨大的“中国正能量”,足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提供必要的产品、技术、设备、资金和金融保障。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赶超美国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雄踞世界第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五年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
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一跃而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可以输出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提供技术和设备。从1895年到2009年,美国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长达114年之久。到2010年,中国首超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当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中国产出占比19.8%,首次高于美国的19.4%。这是中国经济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标志着人类经济发展步入新纪元。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资料,现在全球500种工业品中,中国有221种产品产量位居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据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0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