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解读之五
“一带一路”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两大因素,汲取历史智慧,立足当下,谋划未来,把中国与世界、内政和外交、和平与发展、军事与安全、利益与命运、改革与开放、经济与文化等通盘考量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35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中国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积极谋划、甚至逐步主导世界事务、化解战略压力的需要,也是中华文明继吸收佛教文化以后从近代以来开始的与西方文明实现平等对等、双向多边交流互鉴的需要,更是重回汉唐盛世、恢复世界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事关改革开放之最终成败,事关复兴中华民族之千秋大业。
展望新丝路的前景,将是一幅无比壮阔、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提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际舆论、地缘政治等领域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开启了六大全新格局:
——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广度上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深度上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开放对象上,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通过制造业、商贸物流、资本资金、外汇金融、高铁船舶等优势,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从资金、技术等的单向输入国为主,转变为输出、输入双向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的过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或空间布局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不断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的地理布局,包括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国内转移,促进各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发开放,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能源安全新格局:随着中国高铁技术和工程设备的输出,新丝路交通物流互联互通的推进,新亚欧大陆桥将重新激活,发挥商贸物流包括能源输送新干线、主渠道作用,以往油气来源受到有关国家政局动荡、区域安全形势影响而不稳定的局面将为之改观,原来主要依赖远洋海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原油航线潜在的安全困局将得到有效缓解,困扰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之困”将逐步被打破,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格局初具雏形,国家能源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国际舆论新格局:进入21世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壮大,尤其是经济总量超欧垮日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关键领域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力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美、日、澳等国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如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网络威胁论、地缘政治威胁论等等层出不穷,与一波波“唱衰”中国、“妖魔化”中国的“中国危机论”“中国失败论”“中国解体论”互为表里,遥相呼应。究其目的和原因,无非是以国际法统、世界政治和人类道德的至上权威和代表自居,对中国的发展“羡慕嫉妒恨”,看不顺眼,心不服气,横加指责,妄加评论,企图干扰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周边包括沿线部分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小实力弱或与中国存在边界、领土、海洋等历史遗留问题和权益纠纷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对中国的发展强大心存疑虑,在国家利益上患得患失,在国家关系上左右摇摆,缺乏足够的信任基础,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时好时坏。不少国家担心中国强大了会挤压其生存空间,在双边纠纷解决中被动吃亏,甚至怀疑中国是否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欺压小国、弱国、穷国,走上“国强必霸”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