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在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分配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以便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任何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才能被认为做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社会上人力、物力、财力有被闲置而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部分,或者,人力、物力、财力有被浪费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部分,这些都是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学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让现有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潜在的资源被发掘出来。
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一方面,就全社会范围而言,现有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现有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的分配情况,必然影响到每一个具体单位的资源利用的效率;宏观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假定大多数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那么其结果将导致经济中资源总量增加,而资源总量增加与资源总量不变相比,前者将有利于调整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的分配,有助于资源配置合理化。这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彼此的目标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使一定的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目标则主要是让每一种资源合理分配,使之进入最适宜的使用方面,然后通过生产要素在广泛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使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实现的途径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转移生产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措施或生产单位内部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较高层次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要涉及生产要素流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固定资产的转让、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
但无论是从较高层次上看还是从较低层次上看,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都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不会有一个极限。我们只能这么说:通过这一层次或那一层次的调节或改革,资源配置状况是不是比较合理了,是不是比过去改善了,或改善了多少,等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通过经济调节,使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状况逐渐好转,逐渐趋于合理,以便在较高层次上和较低层次上都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