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解读中国经济改革(2)

 书摘正文:

第一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

 一、非均衡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均衡而言的。瓦尔拉均衡是假设存在着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不存在灵敏的价格体系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因此,非均衡又被称做非瓦尔拉均衡。

根据瓦尔拉的学说,既然市场是完善的,价格体系是灵敏的,每一个参加市场交易的人对于现在的和未来的价格都有完全的信息,对现在的和未来的供求状况都有充分的了解,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那么在任何一种价格条件下,需求总量必定等于供给总量,社会中的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条件。没有达到均衡价格,不会成交;只有价格均衡了,才可能进行交易。根据这样的学说,生产的过剩、商品的滞销、经常性的失业,以及与超额需求有关的通货膨胀也就不会出现。

对于这种不符合经济实际的瓦尔拉均衡分析,虽然早就引起一些持有异议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尖锐批评,而且凯恩斯在其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专就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性失业存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但直到60年代初,经济学界关于非均衡的研究仍是局部性的、非系统的。甚至对凯恩斯本人的经济理论的解释,也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占主流地位的凯恩斯理论解释者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仍然是一种均衡经济学,凯恩斯只是对瓦尔拉均衡学说作了一定的修改,基本上没有否定它。另一些凯恩斯理论的解释者则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已经突破了均衡理论的限界,进行了非均衡理论的最初的、系统性的阐述。

这具体表现于: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市场难以把各种交易活动协调起来,无论是产量,就业量还是投资量都是波动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常出现的是生产过剩、失业、投资需求的不足。

非均衡理论从60年代后期起有较大的进展。非均衡的研究表明:在市场不完善和价格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的作用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被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显然,非均衡所达到的均衡,并非市场完善前提下的均衡,而是市场不完善前提下的均衡;并非与零失业率或零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的均衡,而是伴随着失业或通货膨胀的均衡。换言之,非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只不过它不是瓦尔拉学说中所论述的那种均衡,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均衡。这就是经济学中非均衡的含义。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