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的学术经历
•1982年,还在念研一的张维迎以一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在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年会中首次亮相并引起了学术界前辈的关注。
•1983年,张维迎发表“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的观点,引发全国性大批判。
•1984年4月,25岁的张维迎写就的《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文,第一次系统论证了价格“双轨制”,成为了30年改革史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最终“价格双轨制”成为官方政策。然而,“双轨制”下的价格差,后来也成为了普遍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的诱因,因此很多人把“鲁迅当年骂人的话,全骂到张维迎身上了”。
•1994年,从牛津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维迎回国后进入北大,与林毅夫等六位经济学家一起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成为了国企改革、产权改革的理论推手。
•1997年,张维迎内部调动至光华管理学院[微博]。他以哈佛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商学院为参照系,提出“十年内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的目标,在国内大学中率先废除“近亲繁殖”,不留自己的博士生,率先停招在职博士生。
•2003年,张以北大校长助理的身份参与“北大教改”,成为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人。结果,他倡导的“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诸多措施并没有如他在经济领域的主张那样顺利写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史,青年讲师和副教授们的抗议让他的“癸未变法”方案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在光华学院,后来也出现了离职教授对他的攻击。一度如他自嘲所言:“对我的批评比我的观点还要流行。”
•2004年,CCER成立十年的大会上,张维迎发表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他担心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2008年,CCER已经变成了“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4年7月7日,张维迎以一个纯粹的学者身份,回归了灰瓦红窗绿廊的朗润园—这里是100多年前洋务运动领导人物恭亲王奕訢的园子,也是20年前的CCER成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