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小官贪腐,哪些心态在作祟?——基于9634份公众样本的调查分析(2)

核心提示: 近期,级别不高、数目惊人的“小官大贪”现象不时曝出。虽然理论界对“小官”的级别和范围尚无严格准确的界定,但一般的说法,都将“小官”理解为村乡、街道,以及区县基层官员,我们也姑且以此作为“小官”的界定标准。现实中的各类贪腐事件中,有多少为“小官”所为?贪腐“小官”持有什么样的动机和心态?为杜绝基层“小官”的贪腐行为,需重点采取哪些对策措施……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相关部门更为准确、更有针对性地对“小官贪腐”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小官贪腐”这一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公众展开了调查。

监督不力、权力集中、管理混乱,是诱发基层“小官”贪腐的主因

从理论上来看,贪污腐败属于一种权力寻租行为。从基层“小官”自身的角度来讲,其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然而,诱发“小官”贪腐的主因,究竟是与权力和监管有关的正式制度,还是与文化、道德有关的非正式制度,仍属于一个尚未得出定论的问题。为此,我们询问了与基层“小官”有着近距离接触的基层民众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当问及“您所知道的‘小官贪腐’,最主要的成因有哪些”时,调查结果显示,“监督不力、制度缺失”,“权力集中、大权独揽”,“管理混乱、漏洞太多”三个选项为更多的受访者所选择,选择该三个选项的受访者人数,分别占到了受访者总人数的78.19%、69.13%和59.73%。这说明,对于“小官贪腐”,其主要的诱因还是在于正式制度层面——权力过于集中和监管的缺失。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对于这一问题,还有44.63%的受访者选择了“权责不清、暗箱操作”,23.83%的受访者选择了“素质不高、道德失范”,另有7.05%的受访者选择了“观念落后、法盲纪盲”。受访者的选择结果说明,进一步明确基层“小官”的职权责任、提高基层“小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对于有效治理基层“小官”的贪腐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也有人贪,下面没理由不贪”是一种可怕的心态

贪腐“小官”持有什么样的动机和心态?是因为某些高官存在贪腐行为而引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衡;还是因为山高皇帝远,因监管不到位而助长了自身贪污腐败的机会主义倾向;又或者是其对于自己的晋升机会、工作待遇等方面本身就存在着不满,如此等等。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才能够从源头上彻底根除“小官贪腐”得以滋生的土壤。

我们将上面的系列表述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选项,并请受访者对这些表述的赞同度逐一作出评价,通过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法,我们将受访者的赞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设定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太赞同”、“不赞同”五个等级。按照此等级的由高到低,五个选项依次被赋予5、4、3、2、1分。受访者对于每个选项打分的结果显示,其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上面也有人贪,下面没理由不贪”( 4.49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公家的钱不贪白不贪”(4.17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当官本来就是为了发财”(4.15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山高皇帝远,贪污腐败没人管” (4.14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招到商,拉到了项目,自己贪点也是应该”(3.62分,介于一般和比较赞同之间),“晋升无望,不贪心理不平衡”(3.15分,介于一般和比较赞同之间)。这一总体调查结果无疑说明了“高官贪腐”对基层“小官”的负面示范效应,继而易助长基层“小官”的贪腐行为。与此同时,某些基层“小官”的价值观念,如“当官发财”、“公家钱不贪白不贪”等不良动机和心态,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小官   样本   公众   心态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