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孔子研究院院长:上世纪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该纠正了(2)

在孔令绍看来,在家中对孩子培养,是对世家文化的内在传承,让孩子接触祭孔仪式,则是让他感受世家文化的外在形式。“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内在的培养,孩子就感觉不到外在形式所带给他的震撼了。”

仪式所塑造的神圣感,能不断强化家族认同。孔令绍仍记得儿时的祭祖传统,“在我的家庭中,有两件事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他说,一个是春节祭祖,另一个则是每年两次对故去老人的祭拜。

“祭祖台上摆着祖先牌位,中间是‘始祖至圣先师仲尼之位’,两侧高祖、曾祖、祖父、父母的牌位依次摆放。”孔令绍向齐鲁晚报记者描述,半米多高的蜡烛台、铜质香炉及供果、供菜摆放在供桌上,长辈们坐在祭祖台前守夜,给孩子们讲祖先的故事,讲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情景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每次祭典对孔令绍而言也是一次内省的机会。“有如此伟大的祖先,所以不能有愧于祖先和自己,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努力争取成为一个社会的楷模。”他说。

当然,孔令绍在对子孙内在文化培养方面的用心,绝不输于在家族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视。孔令绍说,因年龄原因离岗后,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孙子身上。他常给孩子讲述孔子的故事,这让孙子两岁起就对孔子产生了兴趣,提出想学《三字经》。

“为了让孩子学好《三字经》,我搜集来各种版本,然后从多个版本中各取其长,重新编排。”孔令绍在整理中发现,传统的《三字经》中“没有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于是他填上几句:“施耐庵,述水浒。吴承恩,云西游。罗贯中,醉三国。曹雪芹,痴红楼。”

在教孩子其他儒学内容时,孔令绍也进行了类似的筛选。“没有必要让他学习全部内容,所以我只挑选了《论语》中关于治学、敬老和修德的50段。”再以《弟子规》为例,他一开始感觉这本书讲述的种种规矩,对孩子的自由成长是一种束缚,于是教了两段就停了。

言传之外,孔令绍更重视身教。“你教他什么是良好的品德,也得让他看到怎么践行良好的品德。”孔令绍说,“要让孩子看到做人应该守住的底线,守住底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坚守。”

孔令绍说,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你在孩子面前坚持不闯红灯,慢慢地孩子自然也不会去闯红灯。”孔令绍犹记得,28岁时母亲崔昌英去世,弥留之际把孔令绍喊到面前说,“你必须记住两句话,老实忠厚修子孙,尖酸刻薄损后人。”

“现在回想起那个画面仍然觉到很震撼,像这样的教化,终生不忘、代代相传,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孔令绍说。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孔子的故事   孔子后人   孔令绍   反传统   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