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始料不及的巨大惊喜
北青报:上半年,很多青年导演的作品上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比如《绣春刀》的口碑就还不错,你对这一代导演有什么期待吗?
戴锦华:我对这代导演满怀期待,事实上,近两年来我毫无保留,由衷地喜爱的作品,都出自这批新导演,比如说《钢的琴》和《边境风云》,也许还有《美姐》。影片给我带来始料不及的惊喜感,年轻导演们的电影视野开阔,在数码转型中起步。他们是这个数码电影时代的天之骄子。因为数码不仅意味着特技手段,而且是电影媒介的革命性断裂与演变。由此,电影和电视剧之间,电影和卡通之间,电影和录像艺术之间的墙倒塌了,大量的电视导演进入电影,电影导演进入电视业,这几年非常精彩的电影作品是电视电影,比如说BBC的《黑镜子》,HBO的一些政治电影《规则改变》、《大而不倒》,或单本剧《烛台之后》。《绣春刀》等作品令人期待着数码时代的武侠新意。
好莱虎冲击:我非常佩服我们的“乐观”
北青报:中国将全面放开电影的进口配额,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觉得会对中国电影产生什么影响?
戴锦华:影响当然是巨大的。资本无国界,电影有国籍。对资本和逐利而言,这一切无关宏旨。已有民企资本注入互联网,影片在回流中国市场获利。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仍在政策——进口份额的庇护下生长,享受着中国奇迹和中国电影奇迹创造的巨大空间和可能。但如果我们始终不能有相应的影片的事实——整体提高中国电影作品的质量,那么我们就是在挥霍着全球未遇的历史契机。好莱坞,夸张点说,是美国资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显现的巨大利益空间。相关中美谈判,从视电影为微不足道的笑噱头,到成为彼此博弈的大项目。所以好莱坞全线进入,是大限还是大考,马上要见分晓了。一边,我当然不希望我们打造完成的巨大的电影工业规模和全球领先的硬件基础,只为好莱坞造就了市场,另一边,迄今为止未变的文化事实,是电影始终是国际的形象名片,是国家文化生态和公众心理的中断显示屏。
但这个电影能否抓住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契机,能否创造与电影事实相称的影片的事实,并非电影业、电影人所能独自完成。这同样取决于中国文化自觉的确立与实践。
北青报:很多人现在充满了乐观情绪,比如很多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同期上映,完全没有被打趴下,甚至有时还胜出?
戴锦华:几年前,韩国废除了保护制度,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在市场上和好莱坞抗衡了,中国电影人今天已有如此自信,我只有叹服或叹息。拍出了《恐怖直播》、《雪国列车》、《辩护人》的韩国影人有理由自信,我们的电影骄傲究竟是哪些呢?而且我宁愿我们瞩目实行“文化例外”的法国,同时珍视这契机,警惕而踏实地起步。对于能否成为世界电影大国,能否抗衡电影大国,我们的课题还太多。文/本报记者罗皓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