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罗天昊:中国智库的未来在哪儿?(4)

人民论坛:当前,很多智库都是非盈利机构,如政府的研究部门或NGO组织。未来,中国智库的资金来源是否还会有更多形式?

罗天昊:目前,国外的智库资金来源非常多元,主要是以基金会方式运作。

而目前,中国的智库,目前多出靠项目运作,多数靠给企业和地方做项目,来获得资金,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未来,随着一些智库领军人物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企业资助的形式将越来越多。

个人认为,在中国,智库的运作一定有一定独立性,同时,还需要有相对充裕的资金,不能为生存而焦虑,所以,必要的资助是很必要的,投资得起智库的人,应该抱着撒钱的心态,而非赚钱的心态,智库应该是一个从容撒钱的事业,只有具备这样大气和从容的心态的出资方,才可以最终做好智库。

事实上,中国真正成功的智库也好,其他社会组织也好,真正做得好的,一定有一个不求经济回报的投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最有价值的财富。不说文,武的方面也是如此,曾经名动一时的精武门,也是开明企业家资助的,也是不求当下回报的,计利当计万世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我愿意与这样有大器具和大抱负的出资人合作。

我个人即将筹备的智库,即将获得比较大的企业投资坦白地说,我们不准备个人注资,而是准备花社会的钱,我们的目标是为天地立极,探究国家发展大略,绝对不能为生存而分心,从开始就要高举高打。要有雄伟的抱负和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其实智库筹款能力,也应该从这里来。

虽然国外比较成熟的智库有赢利能力,但是智库总体上应该是社会效益第一,要发财,就不做智库了,直接做企业多快?从事智库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比较接近古代士”的情结,但是,在当代的语境下,应该更过之,完成对古代士的超越,而成为具备现代意识,熟悉现代社会的探索者,启民智,理万物,照四方,润天下。

人民论坛: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经常会发出“高手在民间”的感慨。那么,对智库而言,如何充分挖掘民间智慧?

罗天昊: 最关键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同时,要有汇聚天下资源的器具与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在一些领域,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学生,在另外一些领域,每个人都可作别人的老师,这是一个摧毁大师的时代,也是诞生众多真正大师的时代。技术的革新与学习方式的变化,注定那些最开放的组织,才可有最恢弘的视野与眼光。

发掘民间智库,要防止两个方面的陷阱。

一个是体制内的僵化与自我禁锢。智库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非常类似的前提条件,即整体社会氛围的开放和不涉限,而在中国,由于权力的主导作用,部分智库,尤其是官方智库,往往沦为解释的机器,似前文所说,长此以往,将失去自我,变得日益封闭和僵化,部分民间智库也有这种危险。

第二个陷阱,是出现学阀学霸。

智库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但是,智库要避免中国高校出现的学术近亲繁殖的弊端,避免搞小圈子,而排斥圈子外的人,要有广纳天下人才,容纳九派横流的器具,而且要有容纳各种层次人才的器具。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图书管理员,但是,日后的事业证明,这个管理员,其才略抱负,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也超出当时拥有巨大声望的学者。只是当时他没有被人充分重视而已。当时部分北大学者自视甚高,结果几十年后毛泽东才是集大成者。

莫叹世无英雄,英雄在默默潜行,深藏海底,或跃在渊,尤其需要给予机会。在恰当时机刚可飞龙在天。正如二十四节气的安排,惊蛰之后,才有真正的春天,宇宙中的惊雷,震动人间万物。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