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罗天昊:中国智库的未来在哪儿?(2)

二、中国智库现状

人民论坛:中国很多学者都是体制内的,他们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他们发表独立的观点?换句话说,体制内智库为了能拿到经费而有可能会使自己的观点带有倾向性?

罗天昊:  官方智库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无法保持相对的独立。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职位所限,不敢随便发表真实想法,尤其是不敢针对官阶比自己高的本部门领导发表意见。甚至为了迎合领导意志而修正自己。其二是,在体制内,言行要受到一定制约,有一个不成文的流行看法是,只有那些体制内不是很得志的人,才会经常发表高见,仕途正猛者,反往往谨言慎行。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至于为拿到经费而观点带有倾向性,这种事情肯定有。但是智库毕竟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有时候还需允许一些见解,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所谓的“小骂大帮忙”还是受欢迎。如真是“大骂”,那估计就飞了。

人民论坛:中国智库对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不够,很多是党和政府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前瞻性的、独到的观点并不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如何让智库能更好的为党和政府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

罗天昊:其实,中国智库的前瞻性不够的问题,有两大原因。一是体制问题,民间智库有时候掌握的资讯不够,难以做出前瞻性判断,体制内智库有充分的资讯和庞大的智力资源,但是,由于存在种种顾虑,最后蜕变成为领导出台政策作解释的机构。我们体制内很多知名学者,学识,经验,知识储备都有,唯一就少一点勇气,少一点为苍生立命的襟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开放度不足,有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国策设想,不被接受,甚至受到打压。美国的智库林立,与整个国家的开放包容有很大关系,兰德甚至可以讨论美国的军事战略问题。

出路仍然在于放宽社会管制,建成开放,宽容,自由的社会。

在此过程中,民间智库应该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智库如何“走出去”?

人民论坛:当前,中国智库更多的还是围绕国内的事件和政策发声,对国际重大事件或政策还没有话语权。中国智库如何“走出去”?如何体现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智库的走出去问题,更多的不是投资的问题,也不是级别够高就可以。

中国智库走出去,需要两大改变。

第一个价值观和文化的改变。事实上,提出什么设想,采取设想策略构想,背后都有其价值观。日本大教育家福泽渝吉曾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国策设想,而这种设想的背后,是假设传统文化对于东亚国家的桎梏,由此,打破传统文化,与保留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土耳其国父凯末尔推行世俗主义改革,也是判定传统文化糟粕更多,非猛力不可摧毁。

中国的智库要走出去,首先需要在价值判断方面,符合世界潮流。

第二是建立规则意识,尚义与尚利兼顾,而非仅仅出于利益。

中国的国家战略失误,最明显的体现是在中东,几乎支持谁谁就倒台,中国最被人诟病的是,不论对方政权性质,是否得民心,只要有石油就合作。有时候,一个良好的国策,不仅需要保全利益。更需要出自道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