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罗天昊:中国智库的未来在哪儿?

嘉宾:罗天昊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智石研究院副秘书长兼中国城市战略中心主任,著有《大国诸城》

主题:新型智库的使命与未来

背景: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各界评价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作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到,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什么中国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智库,对我们党和政府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中国智库的现状怎么样?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该怎样去建设未来的中国新智库?

一、智库的评判标准

人民论坛:美国智库以民间居多,而中国智库多是政府机构的下属单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智库来说,是来自于民间,还是来自于政府,这是否是判断其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罗天昊:中国智库多政府机构所属,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的资源,多数集中于政府手中,知识精英,亦多集中,既有洞察力,又具备现实政策建议能力的人,几乎都在体制内,体制外人士中,远见之士不少,但是,由于长期远离权力,对于现实政策的可行性,反不熟悉。

二是,两者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是穿平底鞋与穿高跟鞋的区别。

尤其是过去十年,与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同步的是,是权力对于社会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改革初期的万马奔腾的器局,逐步萎缩。民间力量一时难以成气候,尤其是民间智库,存在投资难,注册难,开展工作难的三难状况。

三是,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有天然的优势,比如在承接课题方面,很多时候,其主管单位喜欢挑有官方背景的智库,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背书,同时,中国人迷信权威,尤其是体制内,尊崇“级别”,官方智库由此更容易获得信任。

判断智库的高下,并不以民间还是官方为准则,而是看其学术成色,社会影响等几个核心方面。

人民论坛:201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怎么理解“中国特色”和“新型智库”这两个关键词?

罗天昊: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体察。

中国是一个半市场经济国家,既有市场的配置作用,又有权力对于经济的干预。预计未来会加大市场化进程,彻底步入市场经济国家。在本次公告报告中,无论是放权也好,转变发展模式也好,均指向此目标。

中国既是一个传统大国,有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同时,传统中的糟粕某种程度上又称为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从张之洞提倡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五四运动,到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改革,一直争议不断,未来中国的文化改革,亦充满争议,传统性与现代性存在长期冲突。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精神,洞察当下和未来中国存在的矛盾与趋势。

人民论坛:您怎么理解“新型智库“?

罗天昊:我的理解,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要的就是思想观念要新,要有冲击力,富有锐气,这是智库独有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说,智库应该比大学需要有独立之精神,更有创新之精神。

第二个新,就是组织形式新,尤其是未来需要更多的民间智库。

第三个新,就是新势力,此前的智库,尤其是主流智库,多数更象是顾问委员会,很多退休高级领导成为智库成员,而缺少少壮派担大梁。未来的智库,应该更多鼓励年富力强者,使之有登高一呼的勇气,有指点江山的霸气,有切合时势与现实的历练。

第四个新,就是开放包容,允许百家争鸣,允许对于社会发展的各种设想。比如关于地方债,怎么化解,有人提倡剥夺地方的土地收入,收归中央,有人认为应该改革税制,加强地方财权,减少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而我提出,可变卖部分国有资产应急,再图长远改革,如重新改革分税制等。这些策略设想,有的流行,有的则听起来比较刺耳,国家是否能够有包容的气度,非常重要。

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世界,但是,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强大脑》节目中不停有惊喜发现,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唯一站在相同起点的,就是人的大脑。国家需要珍视这些隐性的宝贵财富。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