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在中国智库中,有一个现象是很多研究人员通常是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来,他们倾向于套用理论,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在未来,他们如何更好地从学术导向转型为政策导向型?
罗天昊:智库的一个特点,必须是经世致用。充当的“策士”的功能,而非理论家的功能。由此,智库人士必须要学会接地气,从中国最低层了解起。毛泽东早年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策士,他徒步考察了湖南的很多地方,为日后的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个转型,可能被人忽略,就是智库人士必须去掉“精英主义”,不能高高在上,自以为得人间真理,得治国正道,而应该踏踏实实去理解社会,理解民众,民众才是社会的第一推动力量。一切策略,需服膺民众利益,并且得到民众理解与支持,不可曲高和寡。
人民论坛:如果没有官方背景和个人渠道,中国民间智库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效送达到党和政府决策人手中?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该如何重视没有背景的民间智库?
罗天昊:事实上,民间智库的好的策略,不仅需要要为主政者所知,也需要为公众所知,有时候,借助大众的力量,也许更为持久。
如何为决策机构所知,有一些常用的策略。
其一就是注重传播和宣传。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已经名满天下,他“亲友营销”做的很出色。“隆中智库”就是一个善于造势的智库。
对于民间智库一个极度有利的形势是,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层级限制,也许一些好的建议和设想,无需拥有党政资源,也可直接联系。有的智库人士,本身是非常热门的大众人士,经常上电视,写文章,著书立说,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当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有人问津。
网络时代,也迫使主政者问计于民间,部分尊重民间意见。十几年前,《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出世后,学者呙中校对于深圳的忧虑,引起了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的关注,后来关门为此对话。在重庆,两江书生提出的地方发展方略,也震动了当时都渝的汪洋。这都是民间智库影响官方的真实案例,所以,民间智库不要因为政府人脉而灰心,思想才最有价值。在武汉,电视问政的推行和海选市民参事,也推动了民间智库的发展。
托夫勒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未来的权力转移,从暴力到财富,从财富到知识。胸怀韬略,才识过人,绝对是稀缺资源,在这个一切公开的时代,总有脱颖而出的一天。
四、智库如何充分挖掘民间智慧
人民论坛:您所说的,智库人士要善于借助民意与民力,如何理解?
罗天昊:茅于轼,张维迎等自由派改革家,之所以总是被民众误解,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秉持的改革方略和改革理念,并非从大众立场出发。所以,纵使最后真实的利益是指向大众,亦不为大众所喜,也无法赢得大众支持,比如,茅于轼老先生讲,中国根本不需要保护18亿耕地红线,此言差矣,在农民土地被大片侵吞的情况下,此论不是引起农民阶层怒火中烧?为什么不改一下折中的方略,提倡土地利用的决定权在农民?虽然最终的理论推理类似,但是,前一个是无视农民,后一个是在倾听农民呼声,是在为农民利益代言,可赢得天下亿万农民之心,两者天差地别。
不能赢得大众伟力的支持,再“秉持公心”的理论,均将告流产,起不到改革社会,推动历史的作用。改革继需尊重现实,更需尊重人民,不可有精英主义思维,民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尤其是在大国和穷国,更是如此,无民众,无成功。毛泽东深喑此理,当为前辈。革命与改革,可谓殊途同归,破坏旧有秩序,与打破既有格局一样,都有巨大阻力;开辟新的天地,与改良社会结构一样,都需时代赋予的大地安泰之力,无论摧毁性还是建设性,均需借助民众伟力,否则将势单力孤,被人绞杀。别以为有中产阶层支持,有精英知识分子支持,有企业家阶层支持,就可以了,连柳传志自己都清醒地认识到了,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是软弱的阶层,难成大器。柳传志在企业界可能是领袖,在广泛社会领域,其力微不足道。无论是投票数人头的时代还是动武砍人头的时代,谁代言的阶层代表的人多,谁才是王者。但是这个简单的铁律总有人忽视,自认为精英,自认为代表真理,没用。
不能汇聚民众伟力,亦不能利用和引导民众伟力,是茅于轼,张维迎等自由派改革家最终难成大器的根本原因。思之令人痛心,未来之改革者不可不察。一切改革大略,不可过于理想化,对于民众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高高在上,痛心民众的不尽人意,而应理解民众,并从民众的立场出发,谋划最终的改革之策。中国新一代的改革家和人民领袖,既需既顺应时代,洞察未来,又应懂得顺应人民呼声,尊重人民利益,理解人民特性,发动人民伟力。
真正优秀的智库,必须学会洞察社会大势,洞察世道人心,学会顺应和引导社会思想潮流,引导天下万民。借万民之伟力,为我所用。有站立日月之间,紧握乾坤旋转的雄才大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