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不能代替现实
北京晨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看待民国时代的学术呢?
杨阳:民国时代的知识界,比如说社会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和宽容,知识分子本身的品格和风骨都值得赞赏。因此,很多坚持独立人格,一心搞学问的学者得以自由的研究,同时学术研究的空间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物质生活方面的相对优裕,保证的学术的纯洁,因此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和传统学问联系比较深的学科里,出现了不少大师级人物。种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那个时代有了很多美好的想象。
北京晨报:想象和现实并不相同?
杨阳:可以说很多人心目中的民国,并非是真的民国,或者说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差距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民国知识分子诗意的想象呢?主要还是源于对当前学术状态的不满意。比如说知识分子待遇比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学术研究上空间比较狭窄,局限性比较大等,同时也有对知识分子本身的不满意,推崇那些风骨凛然的民国知识分子,本身也是对当前知识分子没有风骨只有媚骨的批判。
怀古不能改变现实
北京晨报: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过分推崇,一直也有不少批评,您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民国热呢?
杨阳: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即便是有一些美好的想象,即便是和事实有出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知识分子的堕落、浮躁和知识界的腐败、造假有目共睹,教育学术领域的官本位化日益明显,知识分子风骨越来越少,通过这样的想象和批判,至少在唤醒知识分子风骨上应该有一定的作用。
北京晨报:能够改变学术界不好的问题?
杨阳:美好的想象和批判只能唤醒,要改变还需要切实的行动,比如学术教育体系的改变,这才能扭转问题频发的现象。比如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自律,应该加以强调。不过总体来说,今天的学术,不论是发展水品、参与人员,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越民国时代,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厚彼可以,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薄此,怀念民国可以,没有必要因此就认为今天的学术一无是处。
晨报记者周怀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