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对于民国学者乃至民国时代学术的推崇热度不退,最近随着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民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不过,在民国热兴起的同时,对于民国时代学术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民国热的批评也从未中断,最近,著名学者葛剑雄发表文章《被高估的民国学术》,文章称:“除了个别杰出人物外,民国学术总体上远没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文章中认为,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失当之外,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颂扬也多有偏颇,许多广为传颂的知识分子逸闻,多有以讹传讹,并非事实。
100年前,中国现代化的发轫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术也正在从传统转向现代。“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是许多人对于那个时代知识界的形容,众多的故事里,民国时代,都成为知识和学术的黄金时代。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民国学术是否真的水平高超、远胜当代?对此,本报采访了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杨阳表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期,到了20世纪初期,辛亥之后,也就是民国时代开始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基本框架。那确实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但是要说那个时代的学术远胜今天,这是不太可能的。”
怀念来自于不满意
北京晨报:民国热持续不断,许多人对民国知识分子即他们的学术非常推崇,但也有人认为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看待民国知识分子和学术?
杨阳:很多人怀念民国时代,其实怀念的不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有多高,而是别的东西,或者说对当代知识界的状况不满意,才会特别推崇过去的时代。
北京晨报:怀念的对象是什么?
杨阳:比如说人们仰慕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实是仰慕他们的品格和风骨,仰慕那些从传统文人精神传承而来的知识分子精神。比如怀念当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今天,知识分子在权力和资本的双重压力下,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没有风骨这个东西了,只剩下媚骨。另外也有人羡慕当时自由的学术空间,而在今天,学术研究中的局限性很大,知识分子研究的空间相对于当初,显然是不足的。此外也会有人羡慕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知识分子地位很高,等于是精神上的贵族,同时在物质生活上,也衣食无忧,没有房子车子的烦恼等等。可以说,羡慕其实来自于对当前学术环境的不满意。
100年前的中国,究竟是不是知识分子的天堂?100年前的中国学术,是否真的就不可超越?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民国时代的推崇,都带有美好的想象,他们心目中的民国,心目中的民国学术乃至知识分子,和真实的情况其实相去甚远。这本身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唤起知识分子的风骨。但是也不要把这种想象当真,不必是古非今,学术总是在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