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现代学术发端
北京晨报:民国的学术本身,是怎么样的状态呢?
杨阳:中国文明本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维体系、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就学术来说,传统的学问它的范围、分类、研究方法都是特有的,比如以经史子集为中心的学问体系,在漫长的时间里自我循环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叶,国门打开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学术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一样,面临着传统到现代的重大转型。传统的学问虽未消亡,但是却渐渐不再占据主体地位。
北京晨报:这种转变从民国开始?
杨阳:转变的开始,从19世纪中叶就发生了,但一直都比较缓慢。一直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变快,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公立大学、教会学校乃至私立的大学,而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引用西方的学科设置模式,教职员也大多是留学归国人员,甚至教材也有许多是直接使用西方的教材,特别是理科中,很多都是直接英文教学的。这种快速的转变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基本上建立了现代教育和学术的框架。
民国学术未超越清朝?
北京晨报:相对于传统时代,民国的学术水平如何?
杨阳:如果说民国的学术水平没有远超清朝,也有道理,但应该主要在和传统学问联系比较密切的领域,比如古典文学、史学,乃至儒学等。但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没办法相比的。
北京晨报:什么是不能相比的?
杨阳:新文化运动之后,所建立的学科体系,本质上传统时代所没有的,或者说古代可能也有某个时期、某些人少有涉猎,但都不能系统化地成为一门学科。这些东西等于是学术的增量,并且通过大学等各种机构进行广泛地教育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是超越清朝的,也是超越以前任何时代的。几十个学科、近百所大学、更多的研究人员,系统的教育和传播,这都是古代所无,因此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大师多集中在传统领域
北京晨报:大师云集是很多人对民国时代的重要印象,这些大师在学术上的建树如何?与同时代的世界相比又如何?
杨阳:总体来说,民国时代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草创时期,现代学术体系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参与研究了解这些学科的人也少,因此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当时的欧美来说,差别极大。很多人说民国多大师,这些大师,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的学问、或者和传统学问相近的人文学科领域里。也只有这些领域,才会出现学术上积累深厚,有相当水准的人物。
北京晨报:人文学科多而自然科学领域少?
杨阳:自然科学领域中确实很少,而且即便是人文学科,也多集中在史学、训诂、文献学、古典文学等领域。另外一些和自然学科比较近,或者受自然学科影响比较深的人文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政治学等,都少有非常杰出的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