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反映出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深刻的社会区隔
“杀马特”青年强烈的渴望具备成人感和自主权,成人世界也期待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按照主流文化的价值要求行事。但是,“杀马特”青年与主流文化要求之间看似不谋而合的诉求中却存在着重大的“危机”,代表主流价值的父辈为“杀马特”青年制订的规则与青少年要求“自我掌控”之间有其严重的不一致。成人世界要求青少年按照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穿着打扮,而青少年则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穿着方式,二者发生对立的时候,成人往往凭借权威和话语权力对青少年施加压力,这就导致了很多青少年产生了沮丧焦虑的情绪和对权威的不满心态。而其中一部分青少年伴随着叛逆的心理,以奇装异服和惊悚的外表造型来发出对成人世界和主流规训的“抵制宣言”。各种青年亚文化正是透过某种惊异的风格,同时努力扩大着它的影响力,借此挑战主流文化,迫使其承认自己的观念、价值和结构[8]。在这个意义上讲,“杀马特”青年亚文化的目标,就是以抵抗的方式来逃脱成人社会的控制。
从更深层面看,“杀马特”现象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愈加明显的社会区隔,诸如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区隔、青年文化群体内部的“小清新”与“杀马特”的区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的区隔等。例如,“杀马特”群体在出现之初就备受嘲弄和贬损,特别是在青年群体内部,“杀马特们”经常被以“小清新”自居的青年群体调侃和嘲讽。结果,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杀马特都成了一群“他者”,他们不仅不被尊重,甚至面临被话语消费的境遇。以“小清新”自居的文艺青年,站在文化精英的道德高地,肆意地贬低“杀马特”青年,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称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杂草文化”。更让人担忧的是,“杀马特”群体面对这些质疑和贬损却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缺乏对自身及围绕自身所产生的文化争议的归纳和阐释的能力,无形中被褫夺了言说自我的权利,并承受着来自精英文化的规训。
在这个意义上看,“杀马特”青年虽然在努力地抵抗成人世界的文化控制,却难以逃脱整个精英文化的轻视。至于“杀马特”青年,凭借廉价仿名牌服饰和“山寨手机”等穿戴,尽力向城市时尚靠拢时却反遭城市人讥讽的情况,则反映出中国城乡区隔的现实 ;“杀马特”青年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新移民大潮下的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如果中国的城乡差异不能较好弥合,那么收入微薄且文化资本缺乏的“杀马特”青年,任何的一次精神文化上的更新以及努力向城市文明靠拢的行动,都难逃被围观、被贬损、进而又很快被忽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郑风田 . 不要妖魔化“杀马特”[N]. 社会科学报,2014-1-2:4.
[2]吴道兰 . 解读日本视觉系流行的深层根源[J]. 美与时代,2007(2).
[3]铁言. 当司马南遇见杀马特[J]. 大公观察,2014(70). 大公网:http://news.takungpao.com/special/dggc70.
[4]埃里克·埃里克森 .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孙名之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7-118.
[5]朱迪斯·巴特勒 . 性别麻烦[M]. 宋素凤 .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9.
[6]Jenkins Richard.Social Identity.London:Routledge.1996:3.
[7]约翰·费斯克等.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 林彬 . 新华出版社,2004.
[8]苏茜·奥布赖恩,伊莫瑞·西泽曼 . 大众文化中的亚文化和反文化[M]. 李建军 . 亚文化读本,201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