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杀马特”现象,作为当前中国社会青年亚文化,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展现出强烈的群体归属诉求与小众的亚文化风格。该现象在更深层面上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对于成人世界和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以及当代中国日益明显的社会区隔。本文认为,主流社会唯有充分理解和善意的接纳,才有可能促使其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乐,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常晓梦,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杀马特”在最近几年成了网络热点。它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青年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主流精英文化所关注。2013 年 12 月,美国的《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甚至专门发表文章,对“杀马特”现象所折射的中国的阶层分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互联网上,多数网民对“杀马特”持负面的评价,特别是城市青年中的“小清新”群体,更是肆意地嘲弄他们,使“杀马特”一时间成为“土气”、“粗俗”、“廉价”、“叛逆” 的代名词。面对主流文化“一边倒式”的打压与嘲笑,有识之士发出了“不要妖魔化杀马特”的呼吁[1]。那么,谁才是中国的“杀马特”?他们的生存样态如何?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应该怎么看待和解释中国的“杀马特”现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对“杀马特”做认真的梳理,才能给出学理性的公正解答。
“杀马特”是从英文单词“Smart”音译而来,本是想表达“聪明、时尚、灵巧”之意。但在目前的国内语境中,“杀马特”被描述成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是出生于 20 世纪 90年代,无论男女都留着长发或爆炸头,染上夺目的颜色,穿着“雷人”的服饰,并有着“惊悚鬼魅”的妆容。“杀马特们”喜欢听网络音乐,偏好使用“山寨”手机,常用街头大头贴机器拍照并上传至自己的 QQ 空间加以装扮。现有的资料显示,“杀马特”创始人是一名叫作 Mai Rox 的香港“视觉系”女艺人,一度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歌手的扮相,1999 年在网络走红,其炫目的扮相和自拍方式受到粉丝的追捧并发展出互动,并扩散至大陆,通过QQ群、QQ空间、百度贴吧等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另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杀马特”在中国内地发展,是在2005年由一个网名叫“泪鬼”的青年开创并推动的。无论实际情况如何,2010年之后,互联网上针对“杀马特”的言论和评价却日益增多,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入,逐步将这一群体带入了公众的视野。
二、“杀马特”群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百度“杀马特吧”和“杀马特家族吧”这两个重要的“杀马特”网络论坛的文本分析,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该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杀马特”群体的五个基本特征 :
1. 群体审美的“视觉系”化
“杀马特”群体备受争议的就是他们带有“视觉系”特色的超出常规的面部妆容和穿着打扮,这也是该群体有别于一般青年亚群体的典型特征。所谓视觉系(简称 VR 系),属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美出现的 Visual Rock(视觉摇滚)的延续。在流行音乐范畴中,视觉系并非指单一曲风或装扮风格,而是一种音乐表演的呈现方式,20 世纪 90 年代在日本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2]。这些日本歌手的音乐表演一向以浓艳妖冶的化妆、超出常人能接受的打扮、自怜自爱的演绎方式而著称。由于国内并没有直接继承日本视觉系的音乐团体,很多外表打扮得像视觉系的青年人基本与音乐流派毫无关联,他们只是在外表上看着像视觉系而已。这些青年多以夸张的造型、浓烈的色彩渲染出诡异、梦幻、迷离、幽暗,以及给人莫名的恐惧感的外表。就目前看到的“杀马特”青年的装扮来讲,可以将他们分为“唯美派”和“妖魔派”两大类。
唯美派的“杀马特”青年大多相貌清秀、身材修长匀称,她们(他们)的化装也多是以白红等亮色调为主,其中不乏男性青年通过易装和长发的衬托,刻意营造出感伤、俊俏、娇美、冷艳的中性气质。而妖魔派的“杀马特”则追求蓬乱的发型、苍白的面容或者浓黑的眼线、佩戴着象征死亡含义的耳环挂饰和骷髅纹身,给人以鬼魅、阴郁、迷茫、血腥、暴力的冲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