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群体结构的闭合性
“杀马特”群体与其他青年群体之间的边界是非常清晰的。最初“杀马特”群体的成员是通过互联网建立联系的,他们主要通过 QQ 群的方式进行联络,不断壮大群体规模。“杀马特”QQ 群不同于一般性的娱乐网络群组,而是一个有着较为严格审核制度的群组。外部成员往往是通过朋友、同学介绍的方式才有可能加入。想进入“杀马特群”,就必须先进入审核群,审核通过后才能正式进入“家族群”。笔者曾经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特定 QQ 群组,试图申请加入其中的一些组群,却被 QQ 群里的管理员要求拍摄自己“杀马特”造型的照片,并上传到 QQ 空间,并被告知需要得到群组成员的认可和积累足够的“点赞”后才能转为正式家族成员。进一步浏览和分析“杀马特”网络社区的内容可以发现,该群体的闭合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以成员的网络在线时长和实际参与“杀马特群体”活动的表现,作为甄别和遴选成员资格的重要指标。杀马特群里的老资格成员在审核群内,对“准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觉得待批准成员真正符合“杀马特”的基本气质后,才让其加入真正的家族群参与讨论和参加各类活动。青少年一旦正式加入群体,就必须保证每天网络在线若干小时以上,还要积极参加群内的活动,根据个人能力为“杀马特家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成员关系的组织化
“杀马特”群体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化特征。这些群体内部大多存在核心成员,他们会对其他成员进行职责划分,要求成员各司其职。有的人负责给群内成员美化造型并 PS 照片,有的人负责制作成员活动的视频传到 QQ 空间,还有的人负责网络推广和对外联络。“杀马特”家族群内部很多事都有其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新加入的成员必须服从群体内部的安排,有些杀马特群还面向成员收取一定数量的 Q 币作为活动经费。“杀马特群”的组织化特性,还表现在他们会定期进行网上的视频连线活动,如果成员在同一城市,还会有组织线下的聚会活动。“杀马特”群体组织化的第三个方面,是组群内部的地位等级明显,元老级的成员与新入会的成员之间的尊卑界限分明。
当然这种权力关系并非完全依赖加入该群的时间长短,而主要是由群内成员对其“杀马特”形象的认可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偶像崇拜程度所决定。那些善于装扮自己,让其他成员“点赞”并争相模仿的成员,更容易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人物,自然也就成为“杀马特群”的内部权威,会有其他成员甘心成为其粉丝和“跟班”。
4. 成员来源的多样化
“杀马特”群体的成员虽然基本以青年人为主,但他们各自的背景却相对复杂。从性别构成来说,“杀马特”群体中既有以惊悚见长的男性青少年,也有喜欢搞怪个性的“女杀”。从职业分类来看,这些气质独特、个性鲜明的“杀马特们”,并不仅仅限于发型屋的理发师,还有一些初中 / 高中生、工厂的打工仔与打工妹、饰品店的小老板甚至还有较早辍学在家的闲散青年。从家庭背景上看,“杀马特”成员既有家境不富裕的社会底层,也有家境比较优越的城市中学生。但无论具体家境如何,他们往往缺少家长的管束,在个人生活方式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从“杀马特”群体成员的城乡背景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少部分则是城市青年,他们群体内部也有“城市非主流”和“乡村非主流”之分。
5. 生存方式的“一体化”
与其他青年亚文化群体和一般化的网络群体不同,“杀马特”群体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是“一体化”的,也即是所谓互联网线上的交流联系会顺延到线下的现实生活之中。他们内部成员会定期组织同城的线下聚会,并专门有人负责将线下聚会的情况拍成视频和照片上传到网络,供其他成员学习。生存方式一体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杀马特”群体并非只是“网络精灵”,他们大胆而勇敢地将网络上那些惊悚、奇异、个性的打扮带到现实生活中,他们以这种妆容去工作、逛街、娱乐和聚会。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公众可以在公众场合能够比较容易地围观“杀马特们”,甚至可以抓拍到他们的照片的缘由。前不久,香港大公网就刊发一篇“当司马南遇见杀马特”的新闻评论,讲述的正是微博名人司马南偶遇“杀马特”并合影留念的趣事[3]。“杀马特”群体这种大胆、前卫、勇于展现自我并“一体化生存”的方式,乃是很多网络隐秘群体无法企及的。另外,一体化的交往方式,让“杀马特”群体的成员由网络“趣缘关系”逐步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朋友,客观上扩大了他们的人际交流空间和地域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