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择校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减轻了政府教育投入的负担。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政府必须增加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区域内薄弱学校的财政拨付。政府要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予以倾斜,加大投资,对于财政比较困难的县区,国家要加大教育投资的比例,让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事实上,择校择的就是教师,对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政府要加大投入,提高这些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均衡分配教师,缩小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让家长、学生感觉到不管到哪所学校就读,都能享受到同样优秀的教育资源。另外,政府要调动民间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等资助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教育捐赠能充分、透明、合理地运用于义务教育。
总之,择校是一种客观现象,择校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反映,在我国有其历史必然性,不能在择校现象与教育不公平之间划等号,要让择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们对教育的客观实际需要,因此,既不能一味地阻止或盲目地限制择校,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规范择校行为,引导择校行为向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