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与社会过度需求之间的矛盾、就近入学政策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择校问题普遍存在、乱象丛生。政府应当通过完善义务教育择校机制、优化择校政策、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规范和引导义务教育择校行为。
【关键词】义务教育 择校 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意义上的择校,是指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对作为优质消费品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选择,是实现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择校行为在我国普遍存在,甚至从幼儿园就已开始。随着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的变化,择校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之前,中小学生若想上重点学校,必须学业优秀,达到学校要求的分数线,凭分入校,这在分数面前还算公平。在“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之后,入学要求取消升学考试,限制了原本可以“以分择校”的孩子上重点学校的机会,这使得那些希望孩子上重点学校的家长开始想办法,钻空子,“以分择校”变为“以钱择校”或“以权择校”,择校演变为教育公平的问题。
择校的经济学理论
教育市场化理论。教育市场化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教育机会应完全由市场决定,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应由投资回报率决定,而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不存在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唯一的选拔途径是竞争和市场。”根据哈耶克的理论,教育可以市场化,学生想上什么学校必须通过竞争,通过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可以上自己满意的学校,择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育市场理论代表人物之二的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市场理念,二者之间存在教育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他批评美国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垄断、缺乏市场竞争、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严重的教育制度,建议美国把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改为政府向学生家庭发放教育券,学生凭教育券自行择校就读。按照市场化理论,择校是教育市场化的一种表现,是市场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体现市场交换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概念是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后来,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由教育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人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投资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力市场竞争使得优质人力资本的回报较高。教育机会市场竞争使得优质人力资本获得的教育机会较多。优质人力资本积累一般要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占有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占有又通过优质人力资本积累来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而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既然如此,家长普遍把孩子择校当做孩子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积累优质人力资本、未来获取更高回报的一种家庭投资策略,就再自然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