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最大化理论。效用最大化理论是与约翰·海尔斯等人提出的“人是追逐最大利益”的思想分不开的。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庇古在他的《西方福利经济学》书中说:“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亚当斯说:人的肠胃容量很小,但人在其他方面的欲望则是多得难以满足的,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只有货币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因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在当前,劳动是人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劳动获得收入,收入满足更多需求。需要是人们的心理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需求是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要转变为需求,消费者得到满足,获得效用,要受收入的约束。效用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重点学校知名度高,社会声誉较高,并且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比较强,同时重点学校资金雄厚,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学校越好、教育质量越高,上学效用越大。这就使得家长把择校当做追求上学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择校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拨款占GDP的比例一直未达到4%的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满足不了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学校和学生都存在择校驱动,择校收费使得学校经费增加,择校付费使得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虽然2000年教育部针对择校和乱收费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扩大四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解决择校生问题的成果,争取两、三年内实现全国各省、直辖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完全停止招收择校生的目标,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但是,时至今日,择校战争愈演愈烈,择校成本越来越高。具体来说,择校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与社会过度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既为人们提供了知识和文化,又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能够找到理想的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家长,更加注重其子女的教育,因此择校是一种必然现象。择校问题实质上就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与对其过度需求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