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实用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影响(4)

—中国教育思想界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引介与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1979年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正式恢复,对实用主义的引介与评论也重新出发。1983年刘放桐的《实用主义述评》出版,这部著作体现了过渡时期的思想特点,其对实用主义的批判在述评中构成主要内容,但是在方式上与极“左”时代已大不相同,并含蓄地指出过去对实用主义的批判是无的放矢。1987年刘放桐发表“重新评价实用主义”一文。这是1949年后第一篇比较客观地评价实用主义的文章。该文以“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帝国主义反动哲学”、“实用主义不是十足的主观唯心主义”、“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市侩哲学”、“不能把实用主义归结为诡辩论”等标题的形式对长期流行的全盘否定实用主义的评价模式提出全面质疑,引起哲学界共鸣。1988年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在成都举行全国首次“实用主义专题”学术研讨会,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悉尼·胡克发来贺信。这次会议就如何评价实用主义达成了共识。这篇文章和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几十年来对实用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国内哲学界逐渐走出以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先进—反动等为框架的西方哲学评价方式,对实用主义的研究开始回归学术本身。此后,刘放桐又发表了“杜威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等文章,阐述实用主义研究对当代中国学术的意义,既有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促进对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实用主义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学者互访和学术交流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美国学习和研究哲学,更多的学者参加有关实用主义的国际学术会议。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普特南和罗蒂等人也应邀来我国访问和讲学。对以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的研究不断得到拓展,第二代美国实用主义者的学说也越来越多地被引介到中国来。1996年9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在桂林举行“美国新实用主义”学术讨论会,探讨美国新实用主义产生的背景、新实用主义的思想特征、古典实用主义与新实用主义的异同,以及新实用主义评价等重要问题。蒯因、罗蒂、普特南等人的学说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对它们的研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有关实用主义的论文、著作和翻译可谓成果累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翻译方面,从2006年开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涂纪亮和陈波主编的9卷本的美国实用主义文库,选译的内容涉及蒯因之外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6卷本的《蒯因著作集》;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用主义研究丛书,包括《杜威与美国民主》等8本译自国外的实用主义研究著作;200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包括《实用主义哲学》等5部著作的罗蒂自选集。刘放桐主持翻译的38卷本的《杜威全集》2010年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了15卷。此外,还出版了许多实用主义译著,例如:普特南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万俊人和陈亚军编选的《詹姆斯集》、苏珊·哈克主编的《意义、真理与行动—实用主义经典文选》等等。

讨论实用主义的著作有数十部,研究论文数以千计。在对具体哲学家的专题研究方面,尚新建的《美国世俗化的宗教与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是一部力作。该书从詹姆士的宗教关怀入手,透过美国独特的世俗化宗教氛围来审视詹姆士的思想,认为詹姆士哲学的核心并非原来人们认为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而是彻底经验主义。他认为彻底经验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破除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心物二元对立,为未来的哲学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而且创造性地阐释了宗教的性质、意义和目的,以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为美国世俗化宗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对实用主义的纵向分析方面,涂纪亮的《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基本观念的演变》视角新颖,材料丰富。该书依照历史顺序重点考察了实用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基本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分析了“实在”“经验”“认识”“真理”“意义”“道德”“科学”“宗教”“社会”和“政治”等基本观念在不同的实用主义哲学家那里的异同,比较清晰地呈现了这些基本观念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线索。在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方面,刘放桐的“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等文章以西方哲学的现代变革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背景,通过重新理解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以及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认为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潮不仅适应了,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这一转型的潮流,杜威的哲学改造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殊途同归。在实用主义与中国思想的对话方面、尤其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方面,顾洪亮的《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以“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及其思想传播为背景,以经验论、知行之辩、实用主义方法、个人与社会之辩、民主主义、平民教育等为主题,发掘出一些被埋没的、被压抑的或被忘却的声音,比较详实深入地探讨了杜威哲学对现代中国学术影响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注释】

①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5页。

②《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0页。

③梁启超:“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1924年1月。

④“本志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 1919 年12月。

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6页。

⑥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3页。

⑦杜威:“教育与国家之关系”,载袁刚、孙家祥、任丙强主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第403页。

⑧[美]哈利·威尔斯:《实用主义:帝国主义的哲学》,葛力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第223页。

责编 / 王坤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实用主义   哲学   传播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