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北大教授张颐武:多读一些难读的书是必要的(4)

通识读物在国内不受重视

北京晨报:通识读本出版少,对于出版者来说,是否因为利润不够?

张颐武:其实也未必,面向普通人的书,看起来价格会相对平民化一点,但是市场却非常大。比如《时间简史》,它是一部长销书,总是有市场,有需求,利润绝不会少。同时,它又能够完成出版者的社会责任,出版社追求利润本身也是应当的,同时出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通识读本,应该是市场效应和社会责任可以兼顾的领域。现在这样的图书很少,还是有客观原因的。

北京晨报:什么样的客观原因?

张颐武:这样的书籍需要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好的人来写,要专业的研究者来写,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国内的研究者不太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找不到人,即便是有需求,也得不到回应。而出版者本身又没有能力去写。同时,在出版和传播领域,通识读本目前都不能算很重视。在西方其实有这样的传统,出版社的编辑在策划这样的书籍时,会专门去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如果是翻译的书籍,译者也需要这样的过程,同时,媒体记者、书评人等也都会深入到专业中,去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在国内,不论是出版者,还是译者、乃至媒体从业者,在这方面都还不够重视,缺少专业的图书出版和评价环境,这也影响着通识读本的出版。

通识教育应该更多

北京晨报:缺乏通识教育,也是当前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是不是在教育阶段,也应该有更多的通识教育的内容?

张颐武:当然,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陆续做这个事情,也有很多学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比如开一些通识性的讲座、课程等。我想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增加更多通识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从小就有更多了解人类知识的门径,我想不仅会让严肃的人文阅读变得更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改变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提高国民素质,乃至让年轻人有更好的未来,都有莫大的益处。

北京晨报:然而教育体系的改善并不容易,应试式的教育,很难让学生对课程之外的阅读有太多的时间和兴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颐武:正规教育课程之内的改善当然应该提倡和努力。但同时,课外的阅读其实并不难实现。一个人,每天抽出二十分钟去阅读这些严肃的书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长期坚持下来,就会立刻不同。就以大学为例,每天二十分钟,大学四年,能够坚持下来,绝对了不得,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和没有坚持阅读的,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从小能够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提倡年轻人业余时间,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坚持一定的阅读量。我想,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这样做的收获绝对非常大,而整个社会的阅读环境,也会变得更好。

晨报记者周怀宗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