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北大教授张颐武:多读一些难读的书是必要的

今年以来,严肃出版呈现繁荣,如《21世纪资本论》等,登上国外畅销榜不久,汉译本便已推出,堪称接轨。遗憾的是,这些“高大上”之作市场反响却并不突出。

好书没人买,滥书遍天下,该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严肃出版社会普及严重不足,公众缺乏通识基础,令好的出版物无法聚合人气,只能变成“小众阅读”。虽然当下各种读书会、演讲会正在填补这一空间,但公众教育,专业的出版机构岂能无责?回想上世纪“走向未来丛书”“新知文库”等的辛苦耕耘,不禁感慨:人文与社科领域“科普”工作的田园已芜,胡不归?

不主动地去培养、创造读者,就没有阅读的未来。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很多图书的质量都很不错,不论是内容还是外表装帧上,都非常好,对国外优秀书籍的翻译量也很大,时效性亦没有问题,然而却总是显得非常小众,而且这个小众的读者群还在萎缩,深度阅读在逐渐减少,有时候,营销方法也很难解决问题。”

图书和读者擦身而过

北京晨报:严肃类型的人文读物,在当前的阅读情况如何?

张颐武:在出版方面,确实发展很快,不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快速地提高,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书,比如《论邪恶》《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等,都让人印象深刻,问题在于,这样的书总是非常小众,读者群很难扩大。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张颐武:实际上,即便是小众的读者,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小的市场,不会使得这样的出版物赔得血本无归。而市场萎缩的原因在于,其一,传播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普及的今天,很多新的信息、资料的传播转化到了新的传播平台,人们在电脑上、在移动终端中阅读各种文章,而网络的阅读往往简短而且浅显,这使得深度阅读在慢慢减少,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大部头式的阅读,变少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许多传播营销的手段,其实是不能达到受众那里的。看似在线上线下的宣传都很用力,但往往是漫无目的的,真正的受众看不到,这种结果就是需要的人找不到,不需要的人只是看了一大堆信息而已。从出版到真正需要的读者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两两错过,这是当前人文图书出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读书不仅仅是轻松的事情,很多时候,优秀的精神与文明的成果,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阅读,轻松快乐的阅读,固然有助于身心,然而严肃沉重的阅读,却能够让人更加睿智和理性,让一个民族有更多前进的动力,让一个社会显得更加厚重。

张颐武说:“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不仅仅是少数专业学者的事情,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从专业知识到大众认识之间,需要一个中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通识读本,但是目前,国内出版领域在这一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白。通识教育的欠缺,其实正是深度阅读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阅读。”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