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一些难读的书
北京晨报:严肃的读物很难有好的市场,轻快的读物更受欢迎,在您看来,读书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张颐武:当前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再加上网络对于人们阅读的影响,可以说人们的阅读量在不断地增长,今天的年轻人,比起以前的人,阅读量显然要高得多,但是深度阅读变少了,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阅读不仅仅是快乐休闲的事情,有时候一些难读的书,看起来确实很费劲,需要很大的心力和时间,但是这样的阅读是必要的。
北京晨报:难读为什么还要读?
张颐武: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多读一些难读的书,读一些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专业书籍,和考试无关的书。因为读这样的书,等于是让思想做体操,人的思想和身体,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多锻炼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柔韧,读书也一样,更多、更广的阅读,让思想变得柔韧有力,不仅仅是提高文化修养,也让一个人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自如,能够游刃有余。成年人可能因为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阅读的时间会有些少,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修身养性的书籍,但任何人都应该读一些难读的书,对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阅读尤其重要,更多的深度阅读好处无穷,对于未来的人生影响深远。
市场欠缺通识类书籍
北京晨报:事实上,很多专业书籍不仅仅是难读,有时候入门也很难,怎么样才能让人们有阅读的兴趣呢?
张颐武:专业的书籍很多时候确实非常难以入门,看不懂,当然就不愿意看。实际上,专业知识和普通读者之间,需要一个中间的桥梁才能够畅通。这就需要一些中间的、通识性的书籍。把专业知识用通俗的方式介绍出来,使得人们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能够有所认识,也就是入门,入门之后,才能够有更深入的阅读和了解。
北京晨报:那么当前通识读物的出版状况如何?
张颐武:这样的书现在也有一些,不能说少,但是实用的不多,不论是经济学、历史学等,都是如此。这样的书不是大学读本,不是给专业的人阅读的,也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的,它是给普通人业余阅读的,比如说一本生物学的通识读本,可能就是介绍一些生物学领域的常识,让普通人能够比较轻松地看懂。这样的书现在不多,写的人也很少,即便是有一些,也大多是翻译的外国书籍,和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知识结构等还有一定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