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历程
已年届八旬的汤一介先生之学思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学毕业以前的青少年求学时期(1927年-1951年);参加工作之后将近30年间、艰难曲折而又颇为沉寂的路程(1952年-1979年);焕发出学术活力、对当代中国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新时期(1980年-2014年)。
儿时的汤一介资质并不聪慧,学习成绩平平。他的小学是在北平的孔德小学度过的,毕业前夕的1939年底,随母亲辗转数千里来到大后方,在昆明与父亲团聚。不久,入读西南联大附中,两年多后,又因故转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抗战复员后,汤一介随全家回到北平,先上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年后,正式转入北大哲学系。本科期间,除了读冯友兰等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之外,他的喜好仍然偏重在西方哲学,对金岳霖、洪谦的文章颇感兴趣,就题写了习作,受到贺麟的称许。
1949年以后,中国的哲学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有的知识格局被彻底地颠覆了,马克思主义迅速占领哲学的主阵地,而中西哲学均遭到了边缘化。汤一介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变化,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和喜好新鲜事物的情趣,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当中。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经典著作,因表现优异,还被北大的党总支派到北京市委党校去学习,后来又干脆留了下来做教学工作,从而结束了他的大学生活。
50年代初期的汤一介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员”,他在党校给学员讲《联共(布)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个人的学习都相当地投入,颇受到学生的好评。1956年秋,汤一介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被中哲史教研室主任冯友兰委派给用彤先生做助手,他先后帮着父亲整理校对了《魏晋玄学论稿》等,并且参加了当时影响很大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的筹备工作。从这时起到“文革”前的八年间,汤一介总共写了三十来篇文章。
除了断断续续的教学工作和扭曲的批判式讨论之外,汤一介也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攻读了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对各种相关的史料都下了一番工夫,这无疑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文革”十年,更是好几代知识人都被耽误掉大好时光,正值韶华盛年的汤一介不但在学术上完全地寂然了,而且还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政治的漩涡当中。他后来痛切地说道:“作为一个教书的知识分子,十年没有读什么书,不能不说是十分可惜的,而且这本来应是我生命中最能有创造力的十年,它正是我将进入‘不惑’的十年,而这十年恰恰是我被迷惑的十年。”
直到1980年,汤一介恢复了讲课资格,始开“魏晋时期的玄学和佛教、道教”专题课程。他延续父亲的学术研究,将视野集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研究上。他以敏锐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著作相继问世,成为了魏晋时期思想研究领域绕不开的集大成之作。
汤一介还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道家文化研究丛书”、“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发起并主持了《儒藏》编纂工程;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筹备或参与了一系列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及文化活动,风尘仆仆地往来于世界各地,对中外哲学的交流做出了极大努力。这个时期的汤一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前行,取得累累硕果,成就了他过去几十年无可比拟的业绩。可以这么说,新时期是汤一介学术生命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学术事业有案可序的华彩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