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思想
媒体喜欢说我为弱势群体代言,其实我只写我的真实所见
几十年来,他用脚力、头脑和敏锐之心观察、理解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调研完成之后,他用来自一线的真实数据、案例,撰写了大量专栏文章,表述自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到观察,主题包括中国制造、农地入市、企业改制、垄断管制改革和政府行为等众多课题。他从现象出发,提问题,辩观点,阐见解。
他的文字不温不火,不爱玩弄概念、故作惊人之语,只求“尽可能把话说准”。
在他的文章里,人们几乎看不到难懂的术语,更看不到数学公式和模型。他努力把经济学理论简化,把种种现象和问题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013年,周其仁接连出版了《城乡中国(上)》和《改革的逻辑》两本著作,备受关注。
又岂止这两本。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产权与制度变迁》《病有所医当问谁》到《货币的教训》,他密切关注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不厌其烦地讲述中国改革的故事,探求未来的方向。
曾有人这样评价周其仁:懂得经济学真谛并能用以剖析现实的学者不多,兼具思辨力、洞察力和凌云健笔的学者更少见;有全球视野又能持续关注本土现实的学者不多,不疏空、不褊狭的学者更少见,周其仁可以算其中的一个。
如果细看周其仁的文章,不难发现,他并不刻意为公共利益或所谓“弱势群体”而言说。他坦言:“媒体喜欢赞美我为弱势群体代言,可能因为我对农村问题有多年的调研,其实我只写我的真实所见,写我的真实推理,写我的真实结论。”
这真实的结论,就包括采访时周其仁的身旁放着的上下两册《城乡中国》。
20世纪40年代,前辈学者费孝通有一本《乡土中国》。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大有进步,但城乡之间依然面临大量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和矛盾,这促使周其仁写出《城乡中国》。
记者深知这两册书的分量:是他和同事、学生自2007年起在成都、重庆、长沙、嘉兴、天津、京郊、镇江、南海与深圳的城乡间数不清的往来,是在不断横看侧看之后的寻寻觅觅,是对城乡发展背后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