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以贿成,政以贿败:王朝兴亡“周期律”
腐败与王朝更迭有着直接的联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李传印认为,历朝历代虽有贤明的君主和洁身自好的廉洁之士,但从总体上看,上自君主下至小吏,追求生活的腐化是一种常态。这是王权统治之下的一种必然。夏禹一生勤劳节俭,到了第二代启,变王位禅让为世袭制后,便好声色。第三代康,“娱以自纵”,发生了系列内乱,夏政权开始衰落。商汤鉴于夏亡的教训,实行仁政,也意识到腐化风气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然而,商汤之后,太甲即“颠覆汤之典刑”,商纣王所重用的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好利、善谗之徒。周文王被囚,周人设法求到奇珍异宝、美女、良马,通过费仲进献,纣王大悦,便释放了文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贿赂,而贪贿者利令智昏,放虎归山,终于自取灭亡。最高统治者的严重生活腐化,是夏商灭亡的直接原因。
权力腐败是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以获取私利,从而给政治肌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促其灭亡的一种腐败行为。相比生活腐败,权力腐败是更深层次的腐败。如果说三代的权力腐败还主要表现在最高君主身上,并带有制度性特征的话,那么进入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制的社会后,由皇权控制的各级官僚管理着整个社会,政治权力已无孔不入。
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绝对性,以权谋私成为普遍现象,也是最为严重的腐败现象。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虽然并不一定都与生活腐败相连或相似,但运用公共权力为个人、家族及各种社会关系谋取私利的本质特征,使其危害不仅不逊于生活腐败而且更为严重。当然,权力腐败并不是独立于生活腐败之外的,而是与生活腐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当权者来说,生活腐败往往是权力腐败的先导,而权力腐败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生活的腐败。”卜宪群说。
权力腐败与王朝衰亡自古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秦始皇一生为政很勤奋,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但他是一个高度专权又刚愎自用的人,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永远占有,导致他不仅生活奢靡,而且独断专横、贪戾暴虐,打击一切威胁与危害其政治权力的异己力量,把秦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就秦的灭亡来说,权力腐败,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权力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卜宪群说,与最高统治者专权以及外戚、宦官、佞臣辅政弄权腐败相随的,就是遍及朝廷和地方大大小小官员的所谓官场腐败,它与一个王朝的衰亡亦息息相关。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而腐败是王权体制下的通病,这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有认识……
“政以贿成”是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的集中表述,从中央到地方,从大臣到胥吏,贪污受贿、行贿徇私等贪赃枉法的政治行为和所体现出来的官场腐败现象,不胜枚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课题负责人之一的林存阳对记者说:明代中后期,腐败世风突出,社会上出现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际关系、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金钱,人们丧失了忠信、礼仪、仁德、孝廉这些社会正常运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样下去,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了。
专家指出,历朝历代的衰亡史,其实就是腐败史。朝代更迭的这一“周期律”,就是王权统治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