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在您的书法展中,您专门用碑体写了30位甲午烈士的名字和事迹,视觉上一眼望去,无比震撼。
张飙:我个人可能没有能力给这些烈士立一座实体的纪念碑,但我可以在纸上给他们立一个。把这些人的名字在展厅里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座碑群,面对这座碑群,许多来看展览的人都觉得非常震撼。
据史料记载,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牺牲了3万多将士,但是现在有姓名记录的只有区区几百人。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并没有搜集这些人的名单,最早的搜集还是民国六年国民政府海军部下令进行的,搜集的也只是海军的部分。可见,我们对烈士的敬仰还是不够,对这方面的东西也不是特别重视。我不知道,应该到哪里祭拜他们,我真心地希望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给甲午战争牺牲的烈士立一座碑。
中华民族的伟大之一在于,总会有人记得应该记得的事情
中国青年报:研究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飙:研究并反思甲午就是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遭受了巨大失败,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这样的民族,还会遭受更大的失败;如果遭受了失败,也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但却不去变革,这样的民族注定会灭亡。今天我们研究甲午战争这段历史,就是想从反思中汲取变革的力量。
以腐败问题为例,史料记载,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就是这样的炮弹也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不够用的状况,只打了5个小时的海战,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
为什么炮弹不够用?为什么不买开花弹?国家给舰队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实际上,早在1875年,清廷就决定,400万两海防专款全部交北洋海军使用。这400万两白银是从东南几省的关税中抽取,而在此过程中,经官员手要吃掉部分回扣,贪污挪用部分款项,等到了李鸿章手里,基本上就只剩总额的一半了。剩下的钱拿出去采购时,经办人员又要吃掉一部分回扣,最后只有四分之一真正用于海军建设。你说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买劣质的炮弹呢?
类似这种腐败的问题,今天有没有?徐才厚、谷俊山的落马证实了军队反腐的必要性。所以说,当前的反腐工作我们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中国青年报:除了必须强力反腐,在国与国关系上,甲午还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张飙:甲午战争爆发时,清政府“天朝情结”根深蒂固,坚持对外实行所谓的“宽厚仁慈”,即便面对战争,也总是幻想其他列强能站出来调停,避免真正打起来。最后事实证明,这种思想大错特错。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不开第一枪”依然是我们的原则。可是,当国家面对外来挑衅甚至侵略时,我们一定要敢于应对、回击。只有这样,宽宏仁厚才不会被别人看作是对外示弱;不开第一枪才不会被别人看作是胆怯。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如此猖獗,我们更应该清醒认识,以史为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必须有实力。这里不仅是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包括一个民族的“软实力”、精神实力,比如牺牲精神、大无畏精神、团结起来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等。
中国青年报:您是否担心甲午这段历史会被后来人渐渐淡忘?
张飙:我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某一年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戴袁支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纪念日当天,去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当地的许多官员却出现在日企的开业典礼上。两个简单的事实对比,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
关于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有人会遗忘,但有人肯定会记得。中华民族的伟大之一在于,总会有人记得应该记得的事情。我想,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民族就会越强大。
中国青年报:关于甲午战争,您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些什么?
张飙:每个年轻人都应该熟读甲午这段历史,并且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8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