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张飙:中国年轻人都应熟知甲午之败

反思1894年甲午之战,从中汲取今天变革的力量,中华民族绝不能再犯同样错误

张飙,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会长

 

7月12日~7月18日,“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书法展在威海美术馆举办。图为海军官兵正在参观展览。  图片由张飙提供

近日,长72米、高2.4米,总字数约2万字的书法长卷《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威海美术馆等地的展出中,震撼了参观者,并引起强烈反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这部被称为“当代书法界的清明上河图”的长卷的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会长张飙。他告诉记者,为书写好这部作品,他足不出户,每天从清晨到黄昏,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相关展览所需费用,他也都是自掏腰包。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张飙说:“因为我有话要对现在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说。”

甲午战争前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天仍然可能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及时改正

中国青年报: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全社会都在提反思这场战争。为什么甲午战争这么值得反思?

张飙: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在甲午前后,我们也不是没打过败仗。但为什么甲午战争败了就成了中国巨大的国耻?创作之初,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翻阅大量史料,我的答案是,甲午战争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场仗我们败得不合规律,败得不合常识,败得太出人意料!

首先,我们是大败于小。当时日本国土面积近38万平方公里,仅仅是中国的1/30;其次,我们是多败于少。当时不论是人口还是总兵力,中国都多于日本;第三,我们是强败于弱。当时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于日本;第四,我们是师败于生。日本历史上曾受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奉为老师;最后,那场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马关条约》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则凭借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迅速扩张军事实力,一跃跻身世界列强。

中国青年报:您在《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中,除了记录、勘正了国耻民辱、将士忠魂和当时的君臣官民,还着重谈了“思维文化”。这是甲午反思的一个重点吗?

张飙:我不懂军事,更不懂海战,不知道打仗时具体应该怎样排兵布阵,但是我知道,一场战争绝对不是只有士兵与士兵之间在打,它是国与国之间整体的较量。分析一场战争,绝对绕不开国与国之间的体制和社会思想心态的对比。

从国家体制上来说,当时中日两国都是皇权至上的帝制国家;但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脱亚入欧”理论为圭臬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体制运行渐渐先进;而我大清朝仍奉“祖宗法不得变”为圣旨,体制运行越来越僵化。

对比当时两国上层,日本天皇在海权思想指导下,带头捐款支持海军建设,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还用饿肚皮的方法给文臣武将做示范;慈禧太后却根本不懂何为海权,更对瞬息即至的国家危难毫无洞察,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今天回顾,这是何等让人无语的区别!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