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过去有些东西是学苏联的,那些东西看来是落后了
邓小平谈到苏联模式时,并不是就苏联本身来谈的,而是结合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历程来思考。“文革”结束后的一个较长时间内,邓小平集中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分析批判。早在1977年10月23日就说过:“建国初期接受了苏联的经验,苏联的经验也有好的,很多并不好”。[1]这反映了他对苏联经验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可看出侧重点放在“不好”的一面。1978年11月27日在会见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时指出:“我们过去有些东西是学苏联的,那些东西看来是落后了。”[2]1988年5月18日会见莫桑比克领导人若阿金·希萨诺时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3]那么,苏联经验中“不好”的东西是什么?“学苏联”究竟学来了什么?带来的“很多问题”有哪些?
一是搬用了苏联的企业管理方法。1980年4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中国过去学习苏联的企业管理方法,许多企业追求大而全。”[4]后来还说过“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5]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照抄了苏联的军工体制。1986年6月3日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的军工体制基本上还是苏联的模式。苏联体制的突出问题是军事工业孤立地一马当先,带动不了民用工业,带动不了整个经济和技术。”[6]他认为军工力量不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范围,是极大的浪费。三是因袭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同中央领导谈话时指出:“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他明确指出“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7]。四是仿效了苏联“不是很成功”的政治体制。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视察东北时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8]把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分析的比较充分。1986年9月29日在与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谈话时深刻指出:“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9]因此,必须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苏联模式的本质:形式主义和僵化!1977年11月3日,在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时说:“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开始,他们的思想方法实际上是形而上学,认为一切都是苏联的最好,其实很多并不是这样,结果自己把自己封锁起来,变成思想僵化。这妨碍了他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落后了。”[10]邓小平分析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从思想方法入手,从认识论的根子上找原因。1985年9月14日会见奥地利总统鲁道夫·基希施莱格时谈到:“我们过去多年搞的是苏联的方式,这是一种僵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11]历史一再证明,“僵化”和“捆住手脚”必然导致封闭,封闭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问题并不是落后本身,而是明知落后却又不愿承认自己落后。早在1978年11月中邓小平就指出:“苏联就吃这样的亏,自以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好,其实农业、技术都很落后,结果是自己骗自己。”[12]不容否认,苏联后来的逐渐衰落、乃至最终解体,都与苏联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自欺欺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和社会心理直接相关。邓小平的分析站位高,立意深,对我们认识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中国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