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七):中国道路(8)

(三)中国是社会主义,要坚持这个道路,发展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搞现代化,发展经济,必须学习其他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但绝不能走那些不成功的“外国路”和“台湾路”。1984年10月11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客人时说:“中国是社会主义,要坚持这个道路,发展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等都不可能伤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只会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137]]邓小平从中外历史对比中深刻总结了世界各国和台湾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苏联的路不能走,东欧的路不能走,欧洲的路走不通,台湾的路也不能走。

不能走“苏联的道路”。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视察东北时指出:“要采取专业化协作生产,这样又快又省,不要走小而全、中而全、大而全的道路。这是苏联的道路。”还说:“企业管理,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138]]邓小平把“苏联的道路”也称作“苏联模式”,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1988年5月18日会见莫桑比克领导人时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139]]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苏联走的弯路,难道你也走?他指出,要“以苏为戒”,要“破除迷信”,要总结苏联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继续了这个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避免了苏联道路的弊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能走“东欧道路”。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国际局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动乱。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还要很冷静地观察。”[[140]]1989年11月23日会见坦桑尼亚领导人时指出:“东欧的事情对我们说来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141]]1990年6月11日会见包玉刚时说:“由于东欧的变化而引起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如果走东欧这条路,中国就完了。东欧发生的事情说明中国的‘四个坚持’是搞对了。”[[142]]邓小平认为,东欧的道路在于这些国家内部出了问题,根本就是否定了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要求我们,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中国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

不能走“欧洲道路”。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视察珠海江海时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都搞集体性质的福利会带来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可以让家庭消化。欧洲搞福利社会,由国家、社会承担,现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143]]欧洲的社会福利政策历来被标榜为人类的天堂,但事实上他们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有很大弊病的。邓小平从家庭养老这个侧面,剖析了欧洲“福利社会”造成国家和社会的不能承受之重,告诫我们不能走欧洲的道路。

不能走“台湾道路”。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今天重申这一点,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最近有一位华裔学者说,希望中国无论如何不要走台湾的道路,不要像台湾那样搞现代化,那里的经济实际上是美国控制的经济”[[144]]台湾道路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没有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而是靠“输血”,靠“美援”,以至成为美国的附庸,经济命脉被他人控制。历史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能指望在西方国家的羽翼下进行,不能被人任意摆布,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涉及到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问题。主权和尊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

四、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经选择,我们就要坚持在这条道路走下去。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说:“别人的事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145]]为什么要大讲中国变不了,“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因为这是一个根本道理,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一)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是光明战胜曲折。1989年9月4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46]]邓小平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是“任重而道远”。“任重”是说,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做到“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战胜各种困难;“道远”是说,这条路还很“漫长”,也不“平坦”,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是一条“漫漫长路”。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会见新西兰客人时说:“过去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毕竟是新的长征路的起步。”[[147]]1987年11月16日会见日本客人时说:“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我们要坚持建党几十年来最好时期的传统,就是要艰苦奋斗,谨慎办事,兢兢业业。还要看到我们的路是漫长的,还会遇到许多困难,错误也是难免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148]]在新的“长征路”上“起步”,在“漫长”的路上前行,会遇到能够预见、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需要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前进的航线。

这是一条“不平之路”。1988年6月22日邓小平会见埃塞俄比亚客人时指出:“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还需要过好几个关,现在碰到的最大的关是价格制度和工资制度的综合改革。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我们相信这十年好的形势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对此寄予希望。”[[149]]在一个落后的大国搞现代化,会遇到许多“关口”,前进的路上“并不平坦”,因此,要保证顺利前进,就要过关,就要闯滩。面对这样的路子,我们心中必须充满希望,因为,有希望就有办法,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希望就有勇气,有希望就有未来。

这是一条“风浪之路”。1987年1月13日邓小平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竹下登时指出:“搞改革、搞四化可不简单。我们从来没有自我陶醉,没有认为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150]]1988年9月17日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说:“我们十年改革并不一帆风顺,现在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通货膨胀问题。我们需要总结十年的经验,制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对一些措施、规划,要根据现实作进一步调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以后还会有,不会风平浪静。我们做好多事还没有经验,欠缺的是本领,不过本领是可以学会的。”[[151]]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风平浪静”。对此,邓小平的态度是不能“自我陶醉”,前提是要有“预见”,关键是增强“扬帆”的“本领”。这样,我们就能排除干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