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人民将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振兴中华”是邓小平梦寐以求的梦想。邓小平1981年2月14日在他的著作英文版序言中,回顾了中华民族历史,畅谈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展望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指出:“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经历过各种深重的苦难和进行过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忍不拔的斗争。现在,我们正在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 61历史的辉煌代表过去并预示着未来,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也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国家的落后面貌”将得到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邓小平憧憬的中国形象。
(一)我们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邓小平在分析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为什么取得成功时说:“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年多的时间确实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的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 62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形象,因为国家的发展改变了,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处在蓬蓬勃勃的上升通道,有新的气象,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解决国际国内问题上有自己的力量,别人不敢小瞧;第二,“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讲信用,说话算数,可以赢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邓小平对中国国家形象变化的论述,根据中国现代化史的进程,分为解放前、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来展开。
一是解放前中国人处在一个悲惨的地位,被人看不起,是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邓小平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 63,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 64,少数人虽有地位,但所有黄皮肤的面孔吃不开 65。经过艰辛探索,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人们从此看到一线希望。但是,“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 6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用枪杆子打出一个新中国,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悲剧命运和分裂局面。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小康,就连实现温饱也没有保证。这也是近代中国90多年历史中第一个30年的基本面貌。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伟大成果,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30年来的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一个国家站起来了,国际上的看法就不同了。” 67对此,邓小平两次用“三个才”来加以强调。1979年9月29日在国庆三十周年招待会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现在比台湾穷一点,但就是这么一个穷的中国,国际上也不能不重视,也不能不买我们的账。国际上的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就不能解决。中国人现在取得了这么一个地位,就是因为新中国的建立。” 这第一个“才”讲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接下来说:“我们还是建立了一个相当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搞四个现代化。因为有这个基础,人家才看到中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并不是随便讲大话。”这“两个才”主要是从三十年对现代化的的基础作用角度讲的。邓小平从各个领域和行业具体分析了30年来的成就,特别强调:在科学技术方面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搞出了原子弹、氢弹。 68他总结说:“总之,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面貌一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变了,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比过去更多了。”所以,他说,“这三十年是值得我们回顾的,值得我们总结的。” 691981年又讲“三个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中国人才在世界上站起来了,除台湾外,其他地区才真正实现了统一。” 70这里一个讲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个讲的是中国人的地位,一个是讲国家的基本统一。总起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变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711984年10月2日会见参加国庆活动的杨振宁、李政道等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不管怎么样,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再是二等公民了” 72。邓小平客观地评价了建国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对这个30年中国面貌的客观描述。这个评价也可以用来回击企图否定“第二个30年”论调的有力武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形象变了,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比过去更多更大了。中国的形象、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中国现代化蓝图是如何构思的”这个问题时指出:“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 73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基本内容就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二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这个目标,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一步一步变成实现。邓小平憧憬着实现小康时的中国社会面貌:“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 74一个是国家强大了,一个是国际影响大了。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同金日成谈话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全国面貌大不相同了。” 75对国家面貌的变化,邓小平与外宾谈起来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邓小平先是通过农村面貌的变化入手,进而进一步描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中国的面貌首先是通过农村面貌改变发生的,而随着农村的发展变化,邓小平讲的“改变面貌”的程度也在断变化。首先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用的是“改变面貌”。邓小平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76邓小平为了验证一下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专门到江苏和浙江进行了一次调研,所到之处“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77其次是1983年到1984年期间使用的是“面貌大变”。他说:“实行责任制,农村面貌大变,不是小变。” 78“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农村面貌就大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开始摆脱贫困,成效是显著的。” 791985年以后他说是“面貌一新”、“最大变化”。“农村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还有百分之十的人生活差一些,但也不难解决。刚才你说在北京看到了很多新盖的高楼大厦,这还不是中国主要的变化,中国最大的变化在农村。” 80主要原因是,给了农民自主权,给了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在农村面貌改变之后,整个国家面貌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大变。邓小平在1979年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之,从各方面看,我们国家的面貌比之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对于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重新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811984年10月1日庆祝建国35周年讲话中说,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全国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82 1985年11月邓小平会见基辛格时,基辛格说“过去6年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邓小平回答:“我们的经验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必须改革,这是惟一的道路。中华民族不是低能的民族,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最终证明中国人行不行,还要看这10亿人口怎么做。中国落后许多年了,近几年可以看到一些兴旺的气象。” 83“兴旺的气象”,是一个形象的描述,也是对改革开放给国家面貌带来变化的一种肯定。
(二)中国这几年的主要变化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不同了
国家形象不仅表现在经济建设领域,而且反映在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方面。无论是在同外国友人还是和党内同志,邓小平讨论中国面貌的变化时,他既强调经济,同时也重视人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更强调后者。他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84邓小平在谈到现代化目标时,对精神文明、精神状态特别重视。他指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就要使人们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的精神状态好,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 85邓小平国家形象观的精神价值取向,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事例一,基辛格看到的是中国人的消费比过去丰富了,邓小平强调“主要是人民的精神面貌变了”。1982年9月30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基辛格。基辛格向邓小平介绍了他所看到的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在中国访问的感受,兴奋地说:“我注意到人们穿的衣着比过去好多了,消费品也比过去大大丰富了。”邓小平说:“我们最大的变化是农村。农民收入成倍、数倍的增长。我们‘三中全会’制定的政策见效了。城市也有了变化,主要是人民的精神面貌变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增强了,对党和政府更信任了,这将对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86基辛格看到的主要是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变化,而邓小平谈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变化,但强调的是“人民的精神面貌”方面的变化,并具体指出表现在“信心”和“信任”方面,充分肯定它将具有的“深远影响”。从根本上说,人们的“精神面貌”是由“生活面貌”所决定,一般是先有了生活面貌的变化,才会有精神面貌的变化;但精神面貌也不是被动的,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面貌甚至生产面貌都会发生作用。
事例二,邓小平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江南地区视察,充分感到“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1983年2月,邓小平用了20天的时间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视察。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一年半的时间内,他多次谈到这次视察的印象。他反复提问和讨论的中心议题是:达到小康社会后,“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2月7日邓小平初到苏州,就问江苏省委和苏州地委负责同志:到2000年,江苏实现翻两番,人均收入八百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江苏同志向邓小平介绍了苏州已有不少社、队人均超过了八百美元,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巨大变化。 872月9日抵达杭州后,他向浙江同志提的问题仍然是:到了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八百美元,社会是个什么面貌呢? 881983年3月2日刚刚回到北京不久的邓小平便同胡耀邦等谈他视察南方的观感。他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并把他看到的和地方同志谈到的变化概括了六个方面,其中第六个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89一年半以后的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中顾委三次全会的讲话中再一次谈起了这件事。这次他概括了江南五个方面的变化,其中第五条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还说:“还有别的,我也记不清了。这几条就了不起呀!” 90有些变化可能确实“记不清了”,但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他却“记清了”。邓小平把心理学家说的“选择性遗忘”这个规律用在这个问题上,而且上一次用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而这次则用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可见他对精神面貌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在这后一次讲话中,邓小平说:“真正到了小康的时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91这就从基本理论层面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阐发,为我们科学认识“精神面貌”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中国的发展摆脱了贫困,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变中国的面貌,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同时,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又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者,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肩负神圣的责任;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承担义不容辞的义务;对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要努力做出贡献。1978年6月10日,邓小平同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的会谈中,集中谈到了中国对第三世界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他说:“我们力量有限,要在国际上尽我们应尽的责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责任,还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只顾自己的。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我们相信,经过一段努力,我们自己发展后,可以更多地尽到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92“责任”、“义务”、“贡献”,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博大胸怀。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索邓小平的这一思考。
首先,从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来看中国的发展问题,认为只有先把自己发展起来,才能为第三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发展比较快的制度。建国后,如果说我们有错误,最大的一条就是不重视发展生产,所以我们国家落后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虽有地位,但经济还不发达,这同十亿人口的国家不相称,也同我们在国际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不相称。” 93他指出:“中国太穷了,同我们这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八十年代起,到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说准确点是八百美元或稍多一点。这还并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在国力上就有较多的增强。那时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十二亿左右。这个目标达到了,就为我们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再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建设,我们就可以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94使国家发达起来,这首先是自己的责任。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利用和平环境好好地发展自己。
其次,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面貌的改变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邓小平反复指出:中国发展起来了,就会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希望若干年后,在下个世纪不长的时间,“作为社会主义的、比较富的中国,能够对人类特别是第三世界,尽到符合我们自己身份的国际主义义务。” 95这是从承担国际义务这一个角度讲的。1985年3月25日会见美国新闻界“重访中国团”时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做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 96这次讲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从两方面谈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是给人类做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二是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际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1986年6月21日会见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时指出:“到本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实现小康社会。不富,但日子好过。更重要的是奠定一个很好的前进的基础。下一个世纪再花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97邓小平这次讲话中谈到实现了奋斗目标的三方面意义:一是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了,再加上全世界的和平力量,就更有条件避免战争;二是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的五分之一摆脱了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三是中国发展起来了,还是属于第三世界,要帮助第三世界穷朋友摆脱贫困。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影响。这就是邓小平所说:“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98不仅邓小平自己这样认为,就连西方有识之士也持这种观点。1986年1月份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邓小平誉为“对世界大事的进程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人”,从而被选为“1985年度的新闻人物”。该杂志宣布:“邓小平今天当选是因为他在中国实行了10亿人生产力的全面经济改革。”该杂志说,邓小平在经济改革中允许中国农民爱种什么就种什么或从事程度有限自由企业活动。它说:“如果行之有效,世界将会面貌一新。” 99邓小平只是说中国的改革会使中国的面貌一新,而西方则认为“世界将会面貌一新”。虽然加了限定词,但由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说中国的变化将会引起世界面貌的改变,也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一种普通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