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问题是对智库和政府的双重考验
时代周报:研究的独立性只是智库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此外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人力资本。你如何看待中国智库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智库型人才要如何培养?
韩方明:人力资本的确是智库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内智库发展很大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才断层严重,很多智库虽然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但是青黄不接,很多研究人员年龄已经偏大,缺少青年学者的参与,这种人员结构极易造成思想僵化和创新不足;再就是学缘结构搭配不合理,缺少跨学科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其思想产品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智库虽然建起来了,但是依然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团队便没有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么缺少政策支持,要么缺少资金,要么因为地缘条件等客观限制而无法吸引相应的人才等。人才是智库发展的生命线,没有良性的人才结构的智库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概括起来就是,就是要“接地气,有人气”。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智库人才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能力要求,单纯只会应试的年轻人是难以承担起这个担子的。不过,好在大多数年轻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已经可以接触到更加多元和多样的知识与培养模式,在大学阶段重塑“独立之思想”并不算晚,所以我们也看到当前在我国的诸多智库已经崛起一批学术新星,他们大多都是在国内接受教育,但是却已经在智库的发展中崭露头角,这是值得欣慰的。
王文: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智库学者在中国太缺少了,不是随便一个学者就能当智库学者。智库型人才,第一个必须要有统合能力,比如我们金融研究院,还包括有大量媒体、政府、互联网、法律等。所以,第一需要有知识的统合,第二还要有情怀,把这个工作当成打工,那不行,智库学者必须要有高度的对这个现实和国家的一种情怀。所以我说智库学者有“三条命”,普通人只有一条命,那就是性命,优秀的人还有一个命,是生命,智库学者我认为还有第三条命,即使命。
时代周报:中国智库要想良性发展以及成为国际顶尖智库,就离不开开明的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合作,尤其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方面,如何权衡知识优化与信息安全或数据安全之间可能的冲突?另一方面,在一些国际场合,如何应对可能会触及的一些政治敏感性问题?
韩方明:智库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威胁与挑战。如前面所讲,中国智库的发展不可能闭门造车,要积极拓展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这就必然会出现诸多难以预知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智库所面临的问题,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智库都会存在这一困惑。
安全是智库生存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如果没有安全,那么智库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尤其是相关研究领域涉及较为敏感领域的智库,面对的这种挑战更加直接。在面对这种可能的冲突时,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不仅将信息或数据安全作为智库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同时要时刻将国家安全作为依归,这是最高的法则。
政治敏感性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面对这些问题逃避不是办法,但是要注意应对技巧。敏感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它存在的时代语境,遇到这类问题,既要阐明我们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积极寻找应对之策,解决之法,而这正是智库之所以为智库的根本所在。
王文:关于信息安全或数据安全,的确存在这样一个冲突,比如说要有保密意识,等等。那么,怎么样处理政治敏感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就是不要过于敏感化,很多时候的确是自我敏感化了。一方面,这在高度考验智库学者自己的智慧、胆识和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考验官方对于智库的包容力、包容度。这在现实层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韩洪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