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新型智库不会成为权力寻租工具(3)

国家重视和社会认可保障民间智库发展

时代周报:民间智库地位和功能如何?目前来看,民间智库发展的困境是什么,如何才能克服?

韩方明:从基本已经进入了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民间智库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新阶段。随着公民社会以及基金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发展,民间智库在整个智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国家重视和社会认可是民间智库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这样的时代发展需求给予民间智库大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也具备了较多的活力。相比而言,官方智库在资金支持、研究力量、成果效益等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所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是民间智库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其官方立场和在某些领域的局限性,为非官方色彩的民间智库提供了更多可资开拓的灵活空间,民间智库研究成果的中立性和批判性,更容易为各界所接受。可以说,民间智库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论的探索者,决策科学化的推动者和治理实践的参与者。对改革自身来说,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兼收并蓄才能为改革注入更蓬勃的活力。

不过以上也决定了民间智库在与官方智库的生存竞争中,各类硬性指标并不占优势,软硬条件的局限也会让民间智库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也正是这种主客观的多重原因,民间智库的发展依然不是中国智库发展的主流。所以,综合来看政府主导的官方智库短期内仍将是国内智库的中坚力量,民间智库所面临的诸多发展瓶颈在某种程度上让它们依然处于内在的“小时代”。要解决这类问题,政府要为智库发展创造适宜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逐步改变官方思想库垄断资金、信息和渠道的局面,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并采购高质量的民间智库思想产品。

时代周报:95%的美国智库是独立的,与个人合作,不接受政府资金,而中国可能是恰恰相反的(这并不是说就必然不好)。如何看待中国大多数智库的体制属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韩方明:独立性并不是说要游离于政府之外,或者处处与政府作对就是独立。政策研究的独立性要求的是智库要立足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最终成果不是捆绑于其服务对象偏好的嫁衣,而是要有着独立的“品格”的思想产品。西方那种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智库模式也并非就是好的。接受政府的资助并不是意味着必然会成为政府的传声筒,而不接受政府资金的独立智库也不一定就是与政府对立的,美国诸多知名的智库虽然不接受或者接受很少的政府资助,但是其出品的思想产品也并非就是反政府的。

当然了,如果有着浓厚的政府官方背景,其思想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或多或少的官方色彩,要保证智库不会成为政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传声筒,就要完善智库的运作制度,加强智库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作为思想产品的最终受众,政府自身要将自己关在笼子里,确保不会直接干预智库的独立研究。

王文:国内不少舆论认为,真正的智库必须“独立”。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此“独立”非美国智库强调的“独立”。美国智库不但不刻意与政府保持距离,反而时刻展示自己与政府具有如何紧密的关系,如炫耀其成员大量通过“旋转门”进入或来自政府,资金大量来自政府(CSIS2012年度预算中21%来自政府)。美国智库提倡的“独立性”,并非指与政府毫无关系,更非永远批判,而是指他们的基本立场相对“独立”、学理逻辑与论证的客观,以及他们在出台政策报告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独到观点,但其研究产品最终指向都是希望影响与改变政策。可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要防止“独立性”的误解而出现与政府“对立化”趋势,也要避免仅为政策出台做注脚的“迎合化”倾向。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新型智库   顶层设计   民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