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灵活务实 善打意识形态牌(4)

—美国崛起过程中周边外交策略启示

长期以来,国内很多人都把“门罗主义”看作是美国为了在美洲排斥欧洲列强的势力,建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发表的一项霸权主义宣言。这样的理解总体上是对的,但也有点片面。实际上,“门罗主义”不仅提出了美欧各自拥有不同势力范围和互不干涉的原则,而且也提出了美洲“非殖民化”和保卫美洲共和制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民主、平等和天赋人权等美国的核心建国理念是一致的。与欧洲的专制国家们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它们的制度污染到美洲乃至美国的共和制,这与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门罗主义”其实是既包含美国的现实利益考虑,又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事实上,在当时,包括杰斐逊和“门罗主义”咨文的主要起草人约翰·昆西·亚当斯在内的美国政治家们并不相信拉美国家在独立之后能够建设像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制度,他们认为,拉美国家的宗教、文化、种族和专制制度遗产将会严重阻碍它们建设民主共和制,因此,即使这些国家能获得独立,也很难走上美国那样的道路。⑩本身并不相信拉美国家能够建设共和制,却在门罗咨文中宣称将会支持和保卫拉美国家的共和制,门罗政府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其用意识形态来使自己的外交政策合法化、合理化的意图非常明显。在“门罗主义”提出时,英、法和西班牙等国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在与这些强国进行竞争之时,如果能得到美洲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支持,那对美国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美国在政治上和贸易上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因此,“门罗主义”既保护了美洲的新独立国家,防止它们遭到欧洲列强的干涉,又符合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显然有利于在当时增强美国对拉美独立国家的吸引力。尽管“门罗主义”后来也遭到过很多反对和抨击,但经过西奥多·罗斯福等后来的美国领导人的不断发展,“不同版本的‘门罗主义’作为发展美国战略和经济利益的手段,一直服务于美国的政策决策者们”。

纵观美国崛起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向蛮荒之地扩张疆土,还是向英国、西班牙等老牌强国开战,以及武装侵略墨西哥,美国人在做这些事时都能做到理直气壮、心安理得。这是因为,美国早期的政治精英们发展出了一套强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美国的所有对外活动都能从这套话语体系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尽管这套话语体系给出的解释并不总是能够令人信服,美国在现实中采取的一些政策与这套话语体系的精神有时也存在矛盾,但总的来说,这套话语体系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重视能带来软实力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是美国在早期的周边外交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独立后的美国由于拥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精英,所以能够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总体上切合美国实际并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周边外交政策。坚持孤立主义原则而又不失灵活的态度,远离欧洲列强间的战争和政治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避免了过早卷入列强间的战争,为美国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充分利用欧洲列强相互间的各种矛盾,又使美国能够抓住各种机会,不断用较小的代价换来大片的领土。将外交和军事这两种手段充分综合起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必要时敢于亮剑,这不但捍卫了美国的利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声望,而且也给美国带来了大片的领土,从而拓展了其战略发展空间。而注重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打造,善于为外交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也是美国的周边外交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周边外交战略及其成功的经验,给后人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也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注释】

①建国初期,美国的周边外交针对的是盘踞在美国周边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老牌殖民强国;后来,随着墨西哥、加拿大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独立,美国的周边外交才涉及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加拿大在1867年就成为了大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但它并没有外交权,它的外交事务长期由英国把持着。直到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赋予了各自治领外交自主权,加拿大才开始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因此,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外交关系本质上是美国与英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②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著:《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45页。

③董小川:“阿拉斯加割让问题研究”,《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

④王荣声:“《杰伊条约》试析”,《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⑤也有些研究指出,美国发动1812年对英战争,是想利用英国在欧洲忙于与法国作战的机会,解放和吞并加拿大。参见Reginald Horsman,"On To Canada: Manifest Destiny and United States Strategy in the War of 1812", Michig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3, No. 2, Fall 1987.

⑥张国祚,约瑟夫·奈:“张国祚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6日。

⑦[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台北: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⑧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⑨Sebastian Rosato and John Schuessler, "A Realist Foreig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ume 9, Issue 4, December 2011, pp. 803-819.

⑩王晓德:《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58~359页。

Mark T·Gilderhus, "The Monroe Doctrine: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6, No. 1, Presidential Doctrines(March 2006), pp.5~16.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