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缺乏创新是结构性的硬伤。我们只有在经济结构上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解释为什么千千万万灵巧、坚韧、埋头创业的中国企业家群没能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经济创新的基础,而思想市场的缺位正是中国经济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
思想市场,犹如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因为知识在人类从事的任何形式的经济生产中无所不在。从采摘、狩猎、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网络化分工和机器化大生产,无不如此。但由于知识隐而不现,不仅看不见摸不着,有时甚至不可言传,更无从计量,没人把知识看作生产要素。毋庸置疑,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一则,知识不会因使用而折损或消耗,享有无限期的服务寿命(除非被更好的知识所取代)。二则,语言、文字和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复制的成本几乎下降到零。再则,没有最终最好的知识,任何知识(科学、技术、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和艺术等等,即西哲波谱尔所谓“第三世界”)都可以永无止境地被提高和改进。继续借用波谱尔的术语,所有知识都是假设,没有永远的真理。于是,如何通过竞争,甄别知识,让知识不断进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思想市场面临的大挑战。
随着现代经济对知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思想市场已成为经济的命脉。但是,中国的大学——创造知识和培育知识创造者的中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却越来越陷入行政化的泥潭,与“独立的学术,自由的精神”渐行渐远。让国人羞愧难当的“钱学森之问”给思想市场多年缺位的中国一记当头棒喝。这迟来的警钟,或许能让我们亡羊补牢。
根据目前通行的历史划分法,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页。毫无疑问,中国是背负着屈辱,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拽进现代社会的。自鸦片战争以降,改革似乎与中国无缘。中国犹如一片孤舟,在暴动和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从一个风头浪尖抛到另一个风头浪尖。上下沉浮,却徘徊不前。35年的经济改革重新书写了改革在中国的历史。改革在中国有了新的命运,中国也因改革而新生。其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与改革何曾须臾相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这35年里,物品市场乘改革的春风,重返神州大地,旧貌顿时换新颜。或许下一个35年会给中国改革另一次机会,迎归思想市场?诚如是,中国一定会给世界更大的惊喜。
(作者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后赴美求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自1998年起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利·科斯助手,并与其共同完成《变革中国》。现任美国科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及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国际主任)
原标题:迎归思想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