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思想市场已成为经济的命脉(2)

幸运的是,在民间,在公有制经济的铁手铜臂伸不及、掩不住的边缘地带,市场在狭小的空间里顽强地挣扎。改革就是把中国还给市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边缘革命”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给市场松绑,那么,90年代伊始的区域竞争则是给市场建高速。诚如哈耶克所言,竞争即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同时,竞争也是经济变化内部衍生的动力,从而不断创造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迫使企业家创新,以最低成本提供消费者最中意的产品;区域竞争引导地方政府竞相为市场搭台,为企业家创业服务。在改革之初,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之争。在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中,山东诸城模式、长沙模式、上海模式也曾争奇斗艳。地方竞争犹如千舟竞发,大家都凭借本事和运气,摸着石头过河。各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摸索,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昔日“一刀切”的惨痛教训让中央政府学会因地制宜的道理,因此无心把某个地方模式强行在全国推广。同时,地方官员对于它地模式也只是实地取经,多方借鉴,并无邯郸学步之意。

区域竞争其实贯穿整个改革年代。在改革初期,由于中央“摸着石头过河”,地方政府一直是改革的先锋。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安徽和四川等地率先破除旧习,开改革之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福建、贵州、蛇口、深圳是改革的排头兵。跨入90年代后,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地方经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很快被打破。中国经济逐渐融合成一个开放的共同的市场体系。当全国32个省级政府、近300个市级政府、2千8百多个县级政府、近2万个镇级政府和近1万5千个村级政府都企图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搭建工业园以发展地方经济之时,神州大地摇身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经济试验室。企业家们尽可放手一搏,或大展宏图,或另起炉灶。各种不同的经济试验同时展开,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可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即时传开,反馈给整个系统,为下一轮的经济试验提供参考。各地不同的经济试验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同时也在不断更新的知识积累中更上一层楼。

实践出真知,但知识积累需要时间。如果多种不同的实践齐头并进,知识积累便有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拿拼图游戏打个比方,一个玩家可以不断试误,凭他的经验和判断,逐渐把杂乱无章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对任何一位玩家而言,熟能生巧,时间是决定技能和知识积累的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玩家的学习速度不一。现在,假设有十位玩家需要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崭新的拼图游戏。一种方法是在十位玩家中根据他们过去的表现找出最棒的,然后把任务交给他完成。这个方法合理可行,优于很多其他选择(诸如挑选经验最丰富的玩家,最爱国的玩家,与拼图游戏的厂家是老乡的玩家,等等)。但是这样让另外九位玩家作壁上观,浪费太多的人力资源。况且,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拼图游戏,如何十里挑一,找出最有胜算的玩家并非易事。一个较为民主的选择是采用“车轮战法”,让十位玩家依次出场,每人3分钟,直到拼图成功。这样安排可以集思广益,吸收旁观者清的优势。但不同的玩家有不同的想法和策略,不可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甚至上家拼图下家拆的局面。第三个办法是让十位玩家同时上场,每人一幅拼图,各自独立作业,但大家可以互相观摩。这种安排显然更好地做到了群策群力,才尽其用。十个不同的拼法同时竞争,玩家们可以时时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和进度,互相启发和学习。在第三种方案中,知识积累不再是一条时间线上的延伸,而是立体的全方位型的扩张。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从知识增长的角度看,把空间当作时间使。在区域竞争过程中,中国经济一时百花齐放。借助“空间换时间”,中国快速突破了制约经济增长的知识瓶颈,造就了中国经济大转型的奇迹。

  官方改革与民间改革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改革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走出公社,走出单位,走出公有制,重获经济自由,独立创业,迎接竞争,融入国际劳动分工的历史。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