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思想市场已成为经济的命脉

作者:美国科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及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国际主任 王宁

■35年的经济改革重新书写了改革在中国的历史。改革在中国有了新的命运,中国也因改革而新生。在这35年里,物品市场乘改革的春风,重返神州大地,旧貌顿时换新颜。或许下一个35年会给中国改革另一次机会,迎归思想市场。

■随着现代经济对知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思想市场已成为经济的命脉。中国经济缺乏创新是结构性的硬伤。我们只有在经济结构上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解释为什么千千万万灵巧、坚韧、埋头创业的中国企业家群没能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经济创新的基础,而思想市场的缺位正是中国经济创新乏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大转型的一个难解之题是它的发展速度。解开这其中的奥妙,区域竞争是关键。简而言之,中国经济在区域竞争过程中演绎了一出“空间换时间”的乾坤大挪移,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空间优势加快了改革速度,快速突破了制约经济增长的知识瓶颈,造就了中国经济大转型的奇迹。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过去30多年里,我们不经意间经历了一场亘古未有的经济大变局。这个历史性的经济巨变至少包含四个层面,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从贫穷到小康的转变,从统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区域割据、封闭性经济到全球开放性经济的转变。海外西方学人谓之“中国经济大转型”。而且,这场经济巨变一方面被压缩在局促的时间段里,另一方面又在神州大地这块广袤的空间里恣意飞扬(财苑),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市场经济终于姗姗到来,在20世纪末一跃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孕育了中国的市场经济,而且对市场经济全球化居功至伟。在1976年,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国际舞台上,“华约”、“北约”争锋对峙,冷战正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二分天下。中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大胆地转向市场化,给计划经济致命一击。当蛇口工业区在1979年破土动工,向海内外招商引资,世界为之哗然。中国经济改革比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在西方掀起的“去管制化”浪潮先行一步,而且立竿见影地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勃勃生机。计划经济的丧钟也由此敲响了。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市场化已成为印度、越南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北斗星。

为了厘清中国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科斯先生和我历时近四年,完成了《HowChinaBecameCapitalist》一书(RonaldCoaseandNingWang,HowChinaBecameCapitalist,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12)。中文译本翌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改名为《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日文、德文、意大利文译本也相继问世;而俄文和土耳其文译本也在准备之中。“中国经济大转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个至今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不仅仅属于中国。我们力求事求其是,语求其实,真实地记录这段改变了历史的历史,客观陈述市场经济在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巧合。在收集材料、阅读文献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有关改革的程式性论述似是而非,对理解中国改革启发不足。我们秉笔直书,无意标新立异,但求自成一家之言。

  区域竞争破解发展速度难题

中国经济大转型的一个难解之题是它的发展速度。一个泱泱大国,每个省份就人口而言可与不少国家匹敌,且不说巨大的地区差异,能在二三十年里从统制经济跨步到市场经济,的确前所未有。享誉海内外的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差不多是唯一成功地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预见到重开门户的中国一定会步入市场经济的学者,但随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让张教授连连吃惊。解开这其中的奥妙,区域竞争是关键。

简而言之,中国经济在区域竞争过程中演绎了一出“空间换时间”的乾坤大挪移,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空间优势加快了改革速度。制约官方改革的首要因素是意识形态。但是,中国一旦回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的主要瓶颈便是知识贫乏。这既包括很多技术层面的专业知识,诸如“看不见的手”怎样调节市场供求,如何界定产权,国际资本如何运转等等;又包涵更多地方知识,即一时一地、转瞬即逝的经济信息。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的知识几乎空白。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